日前,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十三五”期间,我国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其中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已达到平均11万到13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呈现出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的良好形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不断走近群众身边,成为群众了解历史、熏陶文化、亲近自然的重要去处,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象征。“十三五”时期,我国博物馆数量达到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每年陈列展览数量保持在2万个以上,藏品增至5127.4万件(套),这些耀眼的数字印证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力投入与显著成效。随着公众知识水平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博物馆更加充满兴趣,再加上《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文化节目的推动,在全社会掀起了“博物馆热”,如今年度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2亿人次,成为深受欢迎的打卡圣地,也是接受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随着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展览种类更加丰富,展品层次持续提高,并且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下,博物馆已经突破传统的静态展览展示,致力于与观众的深层次、多角度良性互动,通过多维度来阐发“文物之美”,用更生动的形式、更深度的表达,来体现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自然的广袤,着重去讲好文物创作流传的经历、保护修复的过程,推动博物馆展览向纵深延伸,让观众在欣赏历史文物、了解自然知识的同时,达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激发公众持续的热情与兴趣。
博物馆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是国民生活中富有活力的一部分。博物馆要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让珍藏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尤其是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使博物馆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景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让人们在回望历史中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奋进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