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百年辉煌映初心】“一张报纸”背后的改革创新力量
2021-05-31 08:4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杜宁宁  
1
听新闻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江苏省百件红色基地馆藏珍品征集展示”活动自举办以来,得到了江苏各地红色纪念馆的积极响应,纷纷提供馆藏红色线索。第三十六期中,一张江苏泗洪上塘纪念馆陈列着的1981年的报纸,“春到上塘”四个字显著夺目。虽已穿越时光40年,泛黄的纸张依旧掩盖不住上塘人改革萌动的心芽,每一个汉字都在诉说着关于江苏土地改革的“觉醒时代”,彰显着江苏人民改革创新的强劲力量。

桥头夜谈育萌芽,煤油灯下谋改革,改革意识得以“觉醒”。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黄黏土,水不淌,十家九户都缺粮;破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一首民间歌谣唱不尽20世纪60年代上塘地区赤贫困苦的生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面对困境,上塘垫湖五队不再等靠要、不再怨天尤人,历经煤油灯下的彻夜长谈,毅然“揭竿而起”,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打响了江苏改革的第一声春雷,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征程。创新就是打破传统桎梏,突破就是挣脱规矩束缚,江苏大地自古就熔铸着勇于创新、敢于革命的开拓品格,江苏儿女的身上也一直流淌着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的滚烫血液,与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进程紧密相连,与大刀阔斧的经济发展时代血脉相融,更与今日构建高质发展新格局呼吸相通,成为江苏精神的主流价值。

人民书记为人民,《春到上塘》挺腰板,群众呼声得以“觉察”。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因不符合当时政策,时任上塘公社党委书记张世明被责令公开检讨,他仍选择为“农民说话,为农民撑腰”,做出“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要挺起腰杆,勇于承担责任”的不悔决定。历经多次调查研究,一篇《春到上塘》的通讯真实反映了包产到户带来的变化,用“铁一样的事实”为农民说了话、撑了腰。党员干部要选择做张世明式的基层干部,做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坚定落实者,时刻把百姓利益、群众诉求牢记在心,工作中勇扛重担、勇挑大梁,将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落出成效,将民生万事办好办快办出效果,当名副其实的“老百姓的官”。

“争议话题”成典型,改革春风遍江苏,新农村人才不断“崛起”。回溯过往,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两岸,江苏遍地是穷则思变、变则“致富”的“英雄们”。扬中人走出家乡,闯荡全国,靠七千供销大军,实现地区综合实力11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列;张家港人主抓集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从苏南的“边角料”到“全国明星城市”的历史跨越;华西村人战天斗地,抢抓机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用行动书写“农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天下第一村”传奇……再看今朝,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从返乡富农领路人到本土能工巧匠, 从驻村书记到新型高素质农民,他们坚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坚持矢志不渝,耕耘不辍,在新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用改革的激情和汗水奏响新农村发展的美丽华章。

四十年,一张报纸微微泛黄,改革创新精神却历久弥新、从未褪色,建设“雅居美庐,满目叠翠”的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富有创造的人。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让我们满怀豪情迈入新时代,将改革创新精神融于血脉基因中,将行动实践到新农村工作中,将担当落实到尺寸之功里,奋力谱写农村建设的新诗篇。(杜宁宁)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