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苏大强是“作爹”,这是看过热播剧《都挺好》的网友们给出的一致看法。在剧集中,明玉透露自己与父母签过一份协议,内容是父母不需要明玉养老送终。说白了,就是明玉与父母双方自愿断绝关系。母亲去世后,明玉真的可以不赡养父亲苏大强吗?遇上“苏大强”式父母,你该怎么办?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网友各抒己见。
光明日报:优秀艺术创作的表达,往往能在层层揭开那些隐藏于日常中的“疮疤”后,再经由积极的引导令人们得以回望并直面生活中那些不自知的伤害和遗憾,成为一剂可以加速弥合裂痕的良药。《都挺好》中对一系列热点话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讨论,既有对“百善孝为先”在当代伦理纷争下的严肃叩问,也有对“家和万事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赞颂。然而,即便剧中给出种种虚拟的可能性,当我们回归真实世界,如何面对与家庭的关系,如何真正做到选择之后无惧懊悔、珍惜当下无愧于心,任何艺术作品也无法给出标准答案,只有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体悟那唯有一次的人生。(覃皓珺)
中国青年报:事实上,类似的“弥补心理”,恰恰是在剧中的“父亲”角色上,表现最突出。如果把苏大强丧偶前后看作他的两段人生,或者是两个家庭的话,他对“原生家庭”的报复,堪称令人发指。由于受了配偶半辈子的“欺压”,在妻子去世后,他便变本加厉地“作”,以弥补自己半辈子的“弱”。当然,也有人觉得,“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非主流心理学。小偷家庭里,照样可以成长出警察;文盲家庭里,照样可以成长出高级知识分子。比如,生活在同样的家庭里、同样为男孩,苏明哲和苏明成几乎就是完全相反的性格,一个是斯坦福高材生,一个读二本还托关系,苏明成考不上好学校没理由怨父母吧?因此,也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绝对的,现代人大约20岁前后就会走出原生家庭,之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是在于自己。(与归)
新京报:当情感互动链条断裂甚至脱节,一些人便试图采取“断绝亲子关系”这一决绝的方式来结束一种社会关系。而从法律角度,即便父母的角色扮演失败,没有很好地尽到抚养子女的责任,可这与子女是否赡养老人属于两个范畴,没有因果联系。法律以共识性规则为基础,这些规则是普遍主义的,不针对个体的具体利益和情况。“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许多子女都可以找到不赡养老人的理由。倘若任由“断绝亲子关系”成为推诿卸责的“挡箭牌”,那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就会沦为一纸空文。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养老不养苏大强”提出了一个现实的社会考题——父母的角色扮演,原生家庭的状况会对孩子们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如何做一个好父母,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和学习。(杨朝清)
钱江晚报:电视剧试图用这种逻辑告诉大家,因与果的循环,一切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逻辑某种程度上说是成立的,大家都是社会人,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社会,总会有各种羁绊加诸人身上,人人都在一张网里,纯粹的自由并不存在。那种人定胜天的豪情是过于乐观了。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正视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人最主要的成长环境还是家庭,俗话说三岁看老,有些东西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血液,那些基本的东西早在你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从这个角度说,环境确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一部分人需要担心的问题另一部分人完全不在意,一部分人的问题放在另一部分人身上完全不是问题,就像电视剧《都挺好》,人生沿着一个可以预见的方向发展,一切似乎都已经在冥冥中注定。(高路)
小编有感: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责任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个人而言,家庭幸福,亲情温暖,需要悉心“经营”,离不开自我呵护,这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