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组织部门应把强化政治素质评价把关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任务,着力在考准、察实、研透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努力使选出的干部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加强“实”的操作,增强评价把关针对性。围绕“考什么”,优化标准内容。落细差异化考察要素,突出考察执行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政策、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考核指标完成等正面表现,重点了解是否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负面表现。围绕“考评谁”,突出重点群体。抓住重点岗位“一把手”、拟提拔使用干部、优秀年轻干部等群体,整合组织部门内部信息评价和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结果,建立覆盖干部“全生命周期”政治素质档案,做到平时有数、用时有据。围绕“谁来考”,建强考察队伍。突出政治训练,坚持每周“晨读+夜学”、每月“微讲堂+专题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等学深学精,不断夯实把握大局、知事识人能力基础;突出实战历练,健全跟岗学习、业务务虚等制度,加强在复盘分析、关键信息提取、考察材料撰写等方面的反复碰撞,在融通致用中提升甄别识人的能力水平。
改进“察”的方法,增强评价把关精准性。“定时”无任用考察。开展无任用考察,利用一个月时间,把政治体检要求具体融入民主测评内容,设计契合党群、经济等部门职能和阶段重要任务特点的谈话提纲等方式,全方位动态掌握干部“活情况”。“战时”搭专班考察。坚持越是重要关头、越是辨别干部政治素质的绝佳机会,推行“一线考察法”,安排组织部门负责同志带队开展嵌入式、蹲点式、追溯式考察,走出去、沉下去,掌握一手资料和鲜活事例。“平时”多维度考察。综合运用日常调研、专项考察等方法,运用工作推进督导、列席民主生活会等成果,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对事物认知与日常言行体现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了解干部履职作为和干事创业的政治担当,了解干部为民情怀和群众工作能力,尽可能全面了解干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等真实情况。
坚持“判”的担当,增强评价把关导向性。坚持由表及里深入看。注重既听其怎么说、说过什么,更观其怎么干、干成了什么,针对个别干部说得比做得好、做得比说得好等情形,加强与纪检、巡察、审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联合“会诊”,运用多方印证、交叉比对等方法,抽丝剥茧、深入分析,对干部政治表现进行综合研判、作出准确评价。坚持一时一贯历史看。注重既看一时一事、更看一贯表现,突出平时考核,推行“周纪实、月对账、季评鉴”,重点收集干部遵纪守法、个人信用等个体化信息数据;严格年度考核,系统集成党建考核、高质量发展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综合类信息数据,并通过信息整合、风险预警,切实把政治素质看准确、辨清楚。坚持主客两面辩证看。注重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前任基础与现任成绩、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进行辩证分析,用事实说话、用事例支撑,慎重客观作出组织评价结论,通过适当渠道方式反馈。
(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