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荔枝网评:留住阅读的种子
2020-06-29 09:08:00  来源:荔枝网  作者:王钟的  
1
听新闻

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最新报道,东莞“图书馆告别信”当事人吴桂春已经完成体检,顺利入职新岗位。此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吴桂春找到了新工作,在物业公司负责绿化。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这几天,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相信,哪怕在最窘迫、最黯淡的日子里,阅读依然能够传承文明的薪火、点燃理想信念之光。吴桂春对东莞图书馆的这份“临别感言”,又何尝不是每一个热爱阅读者的执着与坚守?

对吴桂春来说,在千千万万网友的关心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在东莞找到新的工作,得以继续在图书馆读书,是多年阅读应有的回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这件事必然是功利的,必须符合某种“等价交换”原则。与其说人们因为阅读而褒奖和帮助吴桂春,还不如说,人们从吴桂春身上看到了延续一缕文脉的缩影。善待吴桂春这样的读者,正是善待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东莞留住写“图书馆告别信”的人,也留住了一颗懂书、爱书的读书种子。

阅读带来的收获,除了有意为之地学习某种技能外,也常常是无心的。就像吴桂春一样,他在写下这份留言时,不可能预测到自己会因此成名,更不可能期待这份留言会扭转自己的命运。阅读的收获如同“无心插柳”,带给人不期而至的欢喜。

当然,“图书馆告别信”走红,也跟吴桂春的“农民工”身份有关。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常年泡公共图书馆的要么是学生,要么是高学历的白领、知识分子。“农民工”的社会角色,似乎与图书馆读者的形象存在某种差距。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阅读本来就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而理应是开放和共享的。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若干年前,浙江杭州图书馆向乞丐开放大门的做法,同样赢得过一片赞誉。图书馆对乞丐入馆的唯一要求,就是请他们把手洗干净——这一点也对所有读者适用。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当下,公共图书馆理应扮演好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的公共服务角色,让所有读者读上书、读上好书。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在很多描述图书馆的文章中,人们时常引用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的话。其实,图书馆不仅是集纳知识的宝藏,也是分享阅读乐趣的乐园。毕竟,与那些私人藏书馆不同,分享始终是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与藏书量指标同样重要的,是藏书的流通率。读者的光顾、借阅,对印刷物的触摸,虽然会让书籍褪色、变旧,却让图书馆的精神光芒熠熠生辉。

在网络席卷一切的时代,提高社会阅读率,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有更大作为。其中,提高图书馆的抵达率尤为关键。比如,吴桂春对东莞图书馆的留恋,同时隐含着回乡以后没有同品质图书馆满足阅读需求的担心。这也意味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存在地域、城乡的巨大差距。其实,即使是在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也不是触手可及的,人们时常要奔波穿越大半个城市抵达。让公共阅读资源“下沉”,让市民在步行范围内享有公共阅读空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想方向。

吴桂春的故事让人感慨,也发人深思。不管怎样,书是用来读的,对阅读的向往,不应该停留于重复“读书是件好事”的层面。每天回家以后,看看哪本新书还没有拆开塑封,不让家里的书架与藏书成为“摆设”,让阅读随时开始,这才是吴桂春带来的最大激励。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