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日报:于“无声处”解决民生“痛点”
2019-11-22 17:25: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开车进隧道,广播听不到”。作为今年我市十类28项民生实事之一,南京市隧道调频广播全覆盖工程近日正式完工。本报昨天报道,城区26条隧道全部接入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8套以上调频广播,让广大驾乘人员在城区收听广播再无盲区。南京也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城区隧道调频广播全覆盖的省会城市。

  南京拿下这项“国内首个”,好!好就好在政府部门于“无声处”察民瘼、解民需,认真做了一件虽不起眼却普惠万家的实事、好事。

  隧道里面听不到、听不清广播,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因为从技术上讲,隧道建筑结构和材料对广播信号有屏蔽作用;从规则上讲,隧道设计规范并没有接入广播信号的强制性要求。但从广大驾车出行的市民的角度来说,隧道里听不到、听不清广播,就很可能成为一件经常困扰自己的麻烦事。举例来说,一个住在城北古平岗立交附近的市民,天天驾车去城东的瑞金路附近上班,如果选择走最近的路线,大部分车程都在从模范马路、玄武湖到九华山的隧道内。有没有广播听,感觉大不同。

  南京是全国隧道里程数最长的城市之一,现有城区隧道26条,通道总里程约83公里,日均车流量140余万辆,每天穿行于城区隧道内的驾乘人员达数百万人次。正因为这样,隧道内“无声”的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之一。经过持续努力,长年困扰百万人的这件麻烦事终于得到解决。这是政府部门响应市民呼声、解决市民需求的一个典型案例。政府服务市民,就是要有这种善于体察民情的“敏感”,就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感”。

  郑板桥写过一首小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间疾苦,很多时候是“有声”的,但也有时是“无声”的。能不能见一叶而知秋、闻一枝而念苍生,很多时候考验着为政者的眼力、听力。闻声而动、见机行事,防病于未发、治病于初起,这是郑板桥诗中所说的理想之境。比这稍逊者,是为政者在问题积累、舆论反响达到一定程度之时,能够顺应民意、直面矛盾、解决难题。最受诟病也是最需要警惕的,是直到矛盾激化、民怨沸腾之时,为政者仍然不以为然、无动于衷,局面往往会因此发展到不可收拾。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解决民生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人民满意是目标。在工作任务纷繁的情况下,面对民瘼会不会失聪、失明,说到底还是为政者有没有以百姓心为心,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握在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民生问题的“堵点”“痛点”和“盲点”在哪里?它们既在“有声”处,也在“无声”处。党员干部就是要练就“耳聪目明”的过硬本领,既善解民意又善解矛盾,永远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南平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