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条新闻很有意思。一是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公布了2016年平均工资数据,IT业平均工资水平首次超过金融业,排名各行业门类首位;二是复旦大学老教授晒出工资单,月工资应发15335元,但实际到手只有8272元,又有人感慨 “老教授工资比不上住家月嫂”。
银行VSIT ,教授VS月嫂, 羡慕嫉妒恨的口水下,掩盖了一场权与钱的互殴。
对于IT业平均工资水平首次超过金融业这种排位的变化,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首席统计师孟灿文解读称,随着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得以快速增长。而金融业工资水平退居次席,主要受银行业高管限薪以及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
从发展形势和规律来说,中国逐步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以资本为代表的金融业已经开始逊位于以知识为代表的IT业。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还要看到,银行员工收入长期高居榜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银行的权力过大,在金融操作上权力不能受到彻底约束。不客气的说,某些收入是靠滥用权力换来的。4月份,李克强总理点名严厉整顿金融业,认为金融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要严厉打击银行违规授信,对金融领域腐败要坚决查处、严惩不贷。从这个角度说,银行员工工资暂时让位,与近年来国家给银行挤泡沫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是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
接着说IT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5月28日在贵阳数博会上强调“云”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时认为,一个行业的云化程度,是该行业数字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工业革命之后,电力为经济及社会带来深刻改变,人们通常把用电量作为衡量经济好坏的重要指标。数字经济时代,“用云量”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对银行而言,不过是通过资本撬动“用电量”,“用电量”和“用云量”的差异,注定IT业终将全面超过银行业。这是从规律来说。而从权力来看,IT业是没有银行那样的权力的,反倒是员工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IT已成为最疯狂的加班行业,没有之一》。一家点评网站从压力指数出发,梳理了三十家压力最大的公司,其中,IT/互联网行业占比33%,成为压力最大的行业。而由中国医师协会等联合发布的一项数据也显示,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根据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过劳死”并不属于工伤的认定范围。据说,京城的某互联网公司招了个日本人做研发,上班第一天就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工作时是个加班狂,每天都很晚回家,希望大家跟上我的步伐。”一个月之后他辞职回日本了,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经常睡在公司是很不人道的。”如果不靠这样透支的加班,IT行业薪水真能超过银行业吗?
再看教授VS月嫂。
教授工资单中列出的“养老金”、“公积金”、“职业年金”,虽然不是直接的到手工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福利”,公寓费用也是本来应该支出的。如果将这些一并纳入计算,那么这位教授的收入显然不能说是低于月嫂了,且不说教授的那些不纳入工资条的其它收入,也不说教授的寒暑假。而且教授的资历越老,其价码也越高。
那么反观月嫂。虽然高级金牌月嫂能每月挣到一万多,却是起早贪黑,辛辛苦苦挣来的,而且月嫂之所以是月嫂,那就是她工作期很短只有一个月左右,做完这家还不知道能不能接到下家。即使全年都有接到下家的机会,身体也受不了这种长期透支。而且虽然工资高但是各种社会福利,或者五险一金养老待遇都是没有的,看个病也不像教授那样福利好。而一旦自己的身体不允许自己继续工作,那么,也就相当于收入为零,基本的生活需要可能都得不到保障。教授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而月嫂的权利很多得不到保障,教授和月嫂比什么?
据媒体报道,当过5年的大学老师的周岚辞去了高校的教职,转身为一名“高知型”月嫂。她对记者介绍,一天最多只能睡4个小时,都还是断断续续的。每当一个订单结束,她便一头倒在床上,足足昏睡两天两夜才能缓过劲来。而她一年读完上百本护理书,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金牌月嫂。她认为,一般的月嫂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成为金牌月嫂。
如果大家的权利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单纯的去比终点线上薪水的输赢不过是一场太极大师和格斗教练的江湖约架。
作者: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