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赞赞新生活 > 正文
树立“大食物观”,让大国“粮仓”更丰实
2022-09-26 20:09:00  

全国两会期间,一个新鲜的概念——“大食物观”,开始频繁被大家热议。“大食物观”,基础是“粮”。近年来,我国把粮食安全的“发条”拧得紧而又紧,让大国“粮仓”更加丰实,让百姓的“饭碗”端的又稳又满。

树立“大食物观”,要不断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要扩展传统粮食边界,这其中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耕种的主体——农民。2021年夏天,中央财政部下达地方2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包括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多种服务,让农民种粮从“能获利”转变为“多得利”,极大限度地挖掘了农业增产潜力。经济账算好了,“真金白银”的种粮补贴频频拿出,让农民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参与感逐步得到激发,主产区抓粮因而更有积极性,更主动地参与到扩展传统粮食边界的行动中去。

树立“大食物观”,要有科技加持的粮食生产链条和广泛应用的创新理念。从袁隆平团队研发成功“海水稻”,到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无线自组网络连接无人驾驶收割机与无人驾驶卸粮车,再到植物工厂逐渐兴起……耕种方式、食物资源、农业设备等各个要素里,无不透着农业发展战略与理念的创新。搭乘科技快车的中国粮食生产链上,涌现出了各种新理念、新技术,让大江南北金灿灿的阡陌之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回顾“大食物观”的内涵,尤其需要我们推动植物基蛋白、细胞基蛋白等生物合成食物产业发展,强化农业产业现代化技术配套,推动设施农业、植物工厂规模化发展。

树立“大食物观”,更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食物观”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让农业生产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这样的转变,不能以牺牲、破坏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为代价,而是要用科学生态的办法,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就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意见》,促进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海产品保供。

遍地金黄,好粮满仓。让我们树立“大食物观”,让“大食物观”在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平稳健康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待大国农业的前景如稻浪般丰盈,中华民族的未来如平畴般宏阔,共同绘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美丽蓝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