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江苏大会堂隆重开幕。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咬定青山、守望青山、不负青山的执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大力推进低碳绿色转型,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让“美丽江苏”令人向往。”
2021年江苏PM2.5年均浓度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从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个好消息中,窥见的是这一年全省环境质量改善的全貌。而在环境质量改善的背后,在江苏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江苏”的征程中,展现的是“保护”“融合”“人民”这几个核心要素。
以“保护”为先,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江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江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如今,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南京老山发现野生秤锤树种群,无想山拍到白鹇倩影;多年未见、被誉为“蓝精灵”的铜蓝鹟现身南通……生态向好与否,生物多样性指标最具说服力。去年10月,江苏省亮出江苏物种最新“家底”:物种数从此前的4588种更新至6046种。除了生物多样性为江苏在厚植生态文明中“添彩”,镇江市京口区京江路的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江豚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张家港生态修复让双山岛成为旅游胜地,江阴昔日汽渡码头腾出的生产岸线全部用于生态修复……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也一一为耕耘美丽江苏“增辉”。
以“融合”为题,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江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是江苏遵循的“铁律”。探寻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的路径,是摆在全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江苏以“融合”作答,写就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漂亮答卷。在这份答卷中,我们不难理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的逻辑思维。江苏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坚持用发展绿色描绘生态底色,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生态和经济有机融合,这是江苏特色,更是江苏责任。
以“人民”为上,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江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片美丽富饶的江苏大地上,旖旎的城乡风光令人目不暇接,铺展出一幅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秀美长卷。这是美丽江苏的生动样本,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江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入手,着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江苏,让广大人民在生态建设成果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家园。让我们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江苏为美丽中国打好底色,以绿水青山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