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10月23日《人民日报》)
提及“职业闭店人”,或许部分读者尚感陌生。但如果提到今年频发的健身房、早教机构等预付制商家“一夜跑路”的新闻,想必大家便不难理解了。简单来说,“职业闭店人”就是利用变更、减资、破产清算等程序,有偿“帮助”面临经营困境的预付式企业快速“跑路”。恶意关店背后,相关企业转移资产、逃避债务,“职业闭店人”从中获取不义之财,很多员工薪资却被拖欠,消费者“退费无门”,相关行业也名声渐损,危害不可谓不恶劣。
此次通报,再一次揭示了“职业闭店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本质。此案意义,不仅在于对“职业闭店人”进行精准打击并形成震慑,更彰显了执法部门对此类乱象的零容忍态度、释放了加大打击力度的明确信号。
不过,打击“职业闭店人”并非朝夕之功。要彻底斩断这一黑色产业链,监管部门与执法部门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健全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部门联动、事后打击惩戒的工作机制,让此类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就以“跑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职业背债人”为例,一些无视信用限制、法律意识薄弱、无偿债能力的人,真有继续运营的能力吗?真能充当经营困难甚至负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吗?如何在不影响市场活力的前提下,做好法定代表人变更监管,值得相关部门审慎思考。此外,在提醒广大消费者保持警惕、仔细甄别的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受到“职业闭店人”侵害的消费者,相关部门也当严格执法,帮助他们挽回经济损失。总而言之,堵住监管漏洞、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才能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