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朋友圈可预制,生活能吗?
2024-09-30 14:30:00  来源:红网  
1
听新闻

提到“预制”一词,相信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预制菜”了。近日,十一长假将近,“国庆还没到,朋友圈已经预制好了”“出去玩一次发一个月”“6小时1536张照片7天朋友圈直接拿捏”等词条成为新的热点。简而言之,“预制朋友圈”就是提前拍摄并准备好的朋友圈内容,分批次在特定时间发布。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预制朋友圈”这类现象出现的呢?在探讨“预制朋友圈”现象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触及当代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核心议题——真实性的丧失与自我呈现的标准化。

从个人层面来看,基于每个人对自身个性、生活状态展示的渴望与现实生活模式化、同质化之间的矛盾,“预制朋友圈”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压缩自己生活的体验感为代价,制造出大量自由随性的假象,满足了个体展示自己的需要。其次,此类行为是出于“社会比较”心理,笔者认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即“想要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普及,朋友圈成为个人形象塑造、情感表达、观点输出的平台,并且当前人们普遍面临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重压,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创作高质量的朋友圈内容,“预制朋友圈”提供了一种所谓“便捷”的方式来分享生活点滴,减轻了个体在内容创作上的负担。

朋友圈本是我们记录生活、表达真实自我的渠道,如今“预制朋友圈”等不尽真实的内容逐渐占领我们的微信,侵占了我们向外输出自我、向内审视自我的通道。一天时间,四五套衣服,不同的妆容,镜头前的光鲜亮丽,匆忙的“暴走式”拍摄,被贴上“一生只为出片”的标签。这似乎说明——当代部分青年群体正追求着在他人眼中幸福的自己,而忽视了享受生活本身。一日的奔波劳累只是为了朋友圈里那个光彩夺目的瞬间,却忽略了手机屏幕之后、修图的数据之下满眼疲惫、漫无目的的自己。雨果曾写道“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气和水填满了天空和海洋,人们的心灵却是空落落的。他人眼中的艳羡并不能真正充盈我们空虚的心灵,我们需要沉淀,真正走进生活,感受浩气磅礴的名山大川,感受厚重斑驳的城墙古镇,感受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将所见所闻内化为所感所悟,而非只是展现为浮于表面、模式化的“精致生活”。

在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寻找回归真诚与个性化表达的道路,重拾那份对真实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将生活精心烹饪,制作成一道道饱含热情与蓬勃生命力的珍馐佳肴。(王解语)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