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乡村学校路在何方
2024-09-25 17:46:00  来源:南方日报  
1
听新闻

近日,半月谈记者聚焦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刊发报道,一针见血指出其面临的三大发展“瓶颈”——“被动”沦为教师培训基地、教师积极性不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乡村学校“空心化”问题由来已久,并呈现加剧趋势。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孩子随家长进城、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适龄生源数量逐渐减少,乡村学校亦随之走“下坡路”。有数据显示,2001—2021年,我国乡村小学从416198所减少至81547所,减幅达80.4%。与此同时,大量乡村学校规模不断减小,逐步演变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诸如“一个教师兼任三四门课程”“全县乡村学校的英语成绩及格率仅为18%”等教育困境令人担忧。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短板在乡村学校。现实中,造成乡村学校“空心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一,优秀生源与师资“出走”。乡村留不住人,不少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生往往选择进城谋发展。其二,经费保障难言“给力”。“按人头”拨付公用经费,一些学校不免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三,家校共育沦为纸上谈兵。与城市家长的“强辅助”不同,乡村中的家庭教育是薄弱环节,不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仅能得到来自学校的“精神食粮”。

“再穷不能穷教育。”乡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段时间来,各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北京开展学区、集团内干部教师按需交流轮岗,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一般学校流动;武汉推动城区79所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内容包括校长在内的干部交流任职、同步教育教学、共享远程数字资源等……乡村学校建设事关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事关任教老师的荣誉感,必须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真情实感的付出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村小”从不是“弱小”的代名词,“村小”与乡镇寄宿制学校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在不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的同时,亦需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农村孩子必要的上下学交通条件,助其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静子)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