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会场课堂剧院,你在哪里才能不低头刷手机?
2024-09-24 13:27:0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1
听新闻

“我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近日,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讲座时,因台下听众频频低头看手机中途离席。此事引发热议后,有在场网友解释,“可能有误会,部分观众低头是在记笔记,肖尔先生获悉后开心多了。”

斯蒂芬肖尔当时的心情不难理解。演讲者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必然期待在现场得到听众的及时交流反馈。真记笔记也好,摸鱼溜号也罢,在台上的人眼中,仅是“齐刷刷低头”的动作就代表了无视甚至是种冒犯。“以我的经验,用手机做笔记,是不可能的。”评论区中,也有不少网友直言。暂且不论电子笔记能否入脑入心,仅从演讲本身的意义来看,课究竟是讲给人听的,还是讲给手机听的?这场风波是对社交礼仪的又一次提醒,在此类公共场合,既然人到了,就该对他人工作给予起码的尊重。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看手机。”信息时代,手机已经从简单通讯工具演化为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载体,须臾不可离。起初,人们可能是出于怕错过重要信息,随时拍几张电子讲义、录几段关键解说。随着对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头不抬眼不看”似乎就成了一种常态,关注的内容也逐渐跑偏。热门头条要跟、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从业余场合刷到课堂、工位、会场,睡前不把每个软件“过一遍”绝不息屏,连醒来后第一件事也是摸手机。无关紧要的内容不仅占据了时间精力,也在无形中撕碎了我们的专注力。诚如很多人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听一次讲座了。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只要智能手机在场,哪怕它在视线之外,也会严重分散大脑的注意力,这一现象被称为“脑力流失”。如果说追求即时的轻松愉悦是人的本能,那么应对和过滤过量的信息更是一种能力。不妨回想,很多情景下真的一定要用手机吗?所谓 “离不开”“放不下”的无奈中是否有借口成分?诚然,当代人无法退回到“从前慢”的无网时代,但我们仍能以清醒头脑进行价值的选择取舍,让工具与生活、情感、思考保持恰当距离。而这份战胜思维惰性、抵御外界诱惑的自主性,也正是人类的强大之处。

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预言了公元2700年的场景:尽管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变得四体不勤,除了和屏幕对话,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适时从方寸间跳脱出来、抬眼看看世界,才能在各类场合少一些人文精神上的冲突,也让人类的思考不在信息巨浪之下摇摇欲坠。(评论员 关末)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