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是好是坏?“饭圈文化”该扬该抑?
毋庸置疑,“饭圈”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战斗能力极强,比如为偶像“5小时集资670万元”、为拉票“一天倒掉27万瓶牛奶”、在奥运乒乓球赛事讨论中拉踩引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饭圈”有时候组织公益行动、传递正能量,有时候却“党同伐异”、恶意攻击他人,可以说集两极化社会形象于一身,必须扬长抑短,不可放纵。
当下“饭圈”中的粉丝往往被冠以“真爱粉”“路人粉”“事业粉”“氪金粉”“女友粉”“亲妈粉”“CP粉”“唯粉”等群体维度,情感纽带是基于共同喜爱的偶像。一定意义上说,“饭圈”已经具备一些组织特征,其内部有着同心圆式的组织结构:位于核心圈层的是偶像本人或经纪公司首肯的粉丝团、后援会等群组,以及“反黑”站、数据组等职能型群组和一些有话语权的粉头;次一圈是一些资源产出型图站、影响力较小的群组以及忠实粉丝;最外圈才是数量最多的普通粉丝……正是基于这样的组织结构,“饭圈”远比一般大众文化受众更有组织力,在许多热点事件上常常制造舆论甚至是裹挟舆论、误导舆论。
如果“饭圈”能按照社会公序良俗组织粉丝行为,“饭圈”以及“饭圈文化”都是能够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的。但一直以来,“饭圈”对粉丝的动员力一直大于对粉丝的约束力,善于临事一呼百应、聚集粉丝,却不善于以组织制度约束成员、管理情绪。当受到社会舆论批评时,又总是轻描淡写地认为,这不过是社会上的另一些人看不惯这一群人。在“饭圈”实际上附着于互联网大平台以及粉丝进圈出圈较自由的情况下,一些大平台为了流量、为了获得更多关注,疏于必要的监督管理,对“饭圈”乱象听之任之,甚至主动搭建评价体系,深度参与“饭圈”其中,纵容粉丝应援打榜、互撕谩骂、造谣攻击,破坏网络生态。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构成“饭圈”的成员主要是青少年。有数据显示,学生是粉丝中的核心群体,超过60%的00后关注偶像团体,多达14.89%的00后每月追星花费超5000元,其消费多用于应援、购买代言、推广产品、打榜投票等。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消费观尚未形成,极易被诱导、被误导、被操纵,其追星行为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的特点。一些粉丝被畸形“饭圈文化”所蛊惑,采取不理性的追星行为,为见“偶像”一面,参与“饭圈”的各种线下活动,甚至购买行星命名权、买断大幅广告、赠送昂贵奢侈品等,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不仅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也助长了非理性攀比消费。
近年来,“饭圈”愈加呈现专业化、组织化倾向。特别是一些“流量明星”和其经纪公司有组织的鼓动,极容易引起“饭圈”群体性呼应,不仅导致“流量明星”大行其道、劣币驱逐良币,甚至激发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负面行动。与此同时,网信部门、公安部门也在持续整治“饭圈”乱象,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禁呈现互撕信息,严控未成年人参与,不断压实平台责任,严防“饭圈”失范进而引发社会失序混乱。
公序良俗不可破,“饭圈”不能圈一切。畸形“饭圈文化”所带来的网络乱象和社会乱象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并形成合力加强治理,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绝不容许“饭圈”肆意妄为。(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