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研学游再度火爆。从博物馆到大自然,从人文古迹到名校名企,从国内到海外,研学场景不断“上新”,孩子们普遍充满期待,掏了腰包的家长则有些忧心忡忡。
家长们的这份忧心,除了对孩子离开父母、出门远行的担忧,更多还是对研学游品质的不放心。毕竟,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研学的种种乱象,确实让人很不放心。什么名校游变成校门打卡,博物馆深度游变成听讲解,非遗项目纯属酒店赠送,深潜之类排队一小时体验10分钟……研学游屡屡被曝“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本该收获满满实则体验极差。参差不齐的研学游市场之下,不参加怕孩子暑期不够丰富充实,花大价钱、多方对比之下报名仍不免“开盲盒”,稍不注意就成了“大冤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研学游,“游”是载体,“研”和“学”是核心,归根到底就是要寓教于“游”,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平心而论,作为教育与旅行深度融合的产品,研学游的存在发展当然很有必要,市场的火爆程度也直接见证了需求之旺盛。但眼下,旅行社、教培机构、企业公司甚至网红主播纷纷仓促入局以图分羹,有的机构与人员缺乏相关资质,有的对于课程品质与技能培养并无深度研发,至于组织能力、安全把控、服务品质等方面同样需要打个问号。如若比普通旅行团价格更贵的“研学”只是幌子,说来说去还是蜻蜓点水、到此一游,又有多少人愿意再花这冤枉钱呢?
事实证明,只靠行业自律与市场自发调整,恐怕无法实现研学游的迅速规范升级,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旺盛的需求。早在2016年,《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就已经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而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家长已经趋于理性,那些更加专业化、高口碑的研学品牌受到更多青睐。随着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投入,随着互联网将“试错门槛”大幅降低,再执着于以虚假宣传的套路招揽生意,迟早会被清除出局。回归到“研学”的本意上来,提供优质的“研学”体验,才有可能稳稳立足。
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0000多家,研学市场规模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市场前景如此广阔,期待在规则完善、监管发力的基础上,研学行业能尽早实现良性发展,让研学真正打造成为“行走的课堂”。
评论员 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