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何必把“树上”的孩子拿来示众
2020-08-06 09:10: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白云  
1
听新闻

树并不是用来供人栖居的。但是有人待在树上了,只要姿势好看,与人无害,大可以听之任之甚至发出轻微的喟叹。但是,如果你因此把那棵树上的人拿来展示给公众,而且未必征得人家的同意,那是什么意思呢?是看好这个人的承受能力,还是在引导人们都住到树上?

舆论近来热炒的教育新闻里,浙江的这位考生是幸运的。在高考这个重要的人生赛场上,他的作文竟得到满分!毫无疑问,他热爱读书,喜欢创造。他了解“树上的男爵”、读过陈年喜诗集;他写得出“嚆矢”“孜矻”、用得上麦金太尔与达达主义。虽然他坐进考场可能也一样心如鹿撞、在作文纸上纵横捭阖的时候带着一股不管不顾的孤勇;虽然或许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文章有那么一点生硬晦涩、交完考卷后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最终,他成功了。

本来,一篇作文而已,成功就成功了。高考成败寻常事。何况,戒备森严的高考,如果不去查分,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作文的成绩。偏巧阅卷组长用这篇文章来展现“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顺便揭晓了这篇作文曾经39分的惊险遭遇。

高考。生活在树上。满分。险中求胜——一大码标签,自然招致各路看客蜂拥而至。有人惊异,有人艳羡,有人……于是查字典的开始做索引,查论据的去翻阅卡尔维诺,不查字典不看卡尔维诺的,心无旁骛猛敲键盘开始大众点评。

“晦涩”“矫情”“八股文”“文不配位”“标点错误”“引用不当”“逻辑不通”——质疑声浪渐渐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有人直接扣上了“侮辱语文”的帽子,有人几乎是指着考生的鼻子:请你说人话!

这个曾经欣喜若狂的考生,在舆论的漩涡里,现在是什么样子?得意还是恐惧、沾沾自喜还是瑟瑟发抖?我不太敢想。

其实,在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里,“满分”往往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相对于企望孩子热爱读书、敢于表达的心愿,相对于同龄人表现、大多数水平而言。数学满分就意味着在数学领域所向披靡?物理满分就意味着对霍金的理论了如指掌?当然不是。何况在高考考场那样的地方,谁能够交出一份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作?

作者无辜,偏偏被放在众人的灼灼目光之下,被放大镜显微镜凹凸镜看了再看,甚至被指指点点、口诛笔伐。其中有些议论似乎也过于苛责,未能以教学的、育人的视角去研究作文、去考量整件事情的背景与后果。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下一个走进考场的少年,该不该纠结进还是退、怕作文不好还是怕作文太好?

庄子说,与其做“衣以文绣”“以入太庙”的“牲牛”,不如做一个没人看管的牛犊。对考生群起而攻之的人们,莫非是在提醒我们的作者和后起之秀,不为人先,甘居人后,才是安全的自存之道?

树并不是人类理想的居所。卡尔维诺笔下的男爵因为找不到理想的栖居地而把自己安放在树上。卡尔维诺还有一句名言:“生活在树上,我始终热爱大地。”我相信学生是乐于在大地上栖居的,他们“生活在树上”只是一种比喻。比喻未必完全妥当。但是,“生涩”与“张扬”是年轻人的特权。只要不随意拿来示众,底限之内的冒险可以被默许为成长的力量。

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们不幸被挂到“树上”,那么我们各路讨论“教育”的英豪,是不是先放下人生导师指点江山的姿态,理解“年轻”、善待“青年”?

(王白云 上海市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