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社会组 > 正文
传统文化何以“方寸千年”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考察调研。在宝鸡市,总书记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情况;在天水市,考察伏羲庙、麦积山石窟,了解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从关中到陇原,总书记的足迹循渭河、跨两省,目光投向中华文明历史深处、根脉所系,一条文化脉络格外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早在正定工作时,总书记就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从四川三苏祠到河南殷墟遗址,从山东孔府、孔子研究院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甘肃嘉峪关到福建朱熹园,从山西云冈石窟到广东潮州古城……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带着深厚的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对走过历史的敬畏,是对文明秩序的坚守,是刻在生命中的认同。

何以敬畏?唯溯源,唯保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故宫博物院,我们能在庄重威严中窥见明清帝王的治国之策;在兵马俑,我们能在恢宏有序中感知秦朝大一统的丰功伟业;在都江堰,我们能在秀美壮阔中领略古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从古至今,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最真实可感的物质载体,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先人的故事,承载着文明的风采。文化遗产保护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从“重视文物保护”,到“全面关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再到“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理念和政策不断更新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各地要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的敬畏之心,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文明集体记忆,讲好“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溯源故事。

何以坚守?唯传承,唯守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影响至今。这里有文化载体的传承,比如纸张,竹简里有古文化的厚重,富阳竹纸的工艺有“四大发明”的光辉,无纸化办公有绿色环保的时代要义。这里有交流方式的传承,“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以文会友,“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掀起“舌尖”风暴,增进国际友好关系。还有中秋佳节期间,各地推出“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祭月、赏月、猜谜、花灯、团圆等古代中秋民俗被创意表演,一一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能够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离不开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辈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各地应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讲好“古韵流光穿岁月”的守正故事。

何以认同?唯自信,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求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这几年,《中国诗词大会》重温诗词风华,中国艺术体操《凤鸣凌霄》彰显盛世汉唐,《唐宫夜宴》实现文物“复活”,民间传统烟火“打铁花”再绽夜空,还有《国家宝藏》《只此青绿》《我在故宫修文物》《典籍里的中国》等一批讲述传统文化的影视类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在现代科技和创意混搭的融合下,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面向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各地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内容新业态,开发更多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