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我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后续来了!》,新闻中的当事人联系上了她十年前的支教老师,这段跨越十年的师生情令很多人感动,不少网友也在央视新闻留言区纷纷发布“寻老师启示”,其中,一名来自陕西的网友称,18年前,他在新疆库尔勒读高中的时候,一位北师大支教老师的到来开阔了他的眼界,时至今日仍很思念她。北师大团委看到后,联系到了留言中的于老师。于老师还发出一封跨越18年的回信。
在于老师的回信中,她回忆,2006年作为北师大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她和其他5名团友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踏上了库尔勒这片土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数青年人怀揣着崇高的信念,阔步走在支教事业的路上,用青春书写跨越时空的师生情!
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精神的陪伴。支教老师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同学们开阔眼界,更在于抚平青春的“褶皱”。在多年前的教育欠发达地区,不少孩子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文化方面的教育体系。由于家庭情况的复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阻滞了他们成长的步伐。而大学生,作为年轻活力的代表,更便于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并能以开阔的视野,最自然的相处方式与学生朝夕相处,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与学习的难关。扎根祖国大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像一束束光照耀在无数晦暗的世界,让学生燃起拼搏的希望,激起成长的动力。
用青春书写的师生情,必将释放青春的力量。留言的陕西网友张鑫上大学后,对志愿活动也产生了兴趣,连续三年作为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志愿者参与盛会,工作以后,他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义务献血、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书籍玩具。于老师也在支教经历中的得到了快速成长,她的人生因支教留下一抹明艳的色彩,如今,依旧在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二人的命运虽然只经历一次短暂的交汇,但却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颗顽强而倔强的种子,一颗建立起崇高人生理想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用他们青春的光芒辉映更多青春,用他们青春的合力为祖国发展贡献活力。
支教,是支援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多年前,在祖国西部的不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支教活动的组织将知识与智慧,如涓涓细流般带到田野乡村、高原山谷。其中,团中央、教育部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更是用20年时间,派遣46.5万余大学生志愿者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基层服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20年后,更多接受过支教服务的学生长大成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有了寻找支教老师的想法和能力。恰恰证明了支教活动开展的长远意义和深刻价值。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也许也会在漫长的人生中,反哺教育发展,或是以别的方式为更多年轻人带去力量。如此循环往复,中国教育事业前途光明,蓬勃向上。
薪火赓续,奋楫笃行。今天,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些曾经被称为“落后地区”县域乡村的教育事业,也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和发展。大学生志愿者们依然执着地成为城市的“逆行者”,走进乡村,走进河溪大山,行走在支教的道路上。这条教育的纽带,牵起了知识的桥梁,牵起了心灵的通道,也牵起了跨越时空的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