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最大民生”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当前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道综合考题,既需要政策层面的统筹协调、保驾护航,也需要用市场化手段拓宽就业渠道。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更多用市场化、社会化办法增加就业岗位,指明了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现在正是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应多管齐下、扩容提质,在做好“加法”上下功夫,答好这张颇具挑战性的“就业考卷”。
以创业带就业,在新路径上做“加法”。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占比也在不断增加。创业带动就业具有乘数效应,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往往能吸纳大批毕业生就业。2021年实施的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累计创造就业机会416万个,实际解决就业约200万人,还是相当可观的。但也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对创业心存疑虑,一些创业企业也不倾向于招收应届毕业生,使得相关就业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提到“以创业带就业”,相关部门也建立《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普惠政策清单》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之外,还要扫除观念、流程中的障碍,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深度挖潜创业带动就业的“蓄水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既灵活又稳妥,在新模式做“加法”。近几年来,可松散、可兼职、可合伙甚至可单干的“灵活就业”蓬勃兴起。“灵活就业”丰富了就业市场、降低了就业门槛、拓宽了就业范围,也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这是一片就业的“新蓝海”,未来或将发挥更大作用。当然,灵活就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稳定性不足、保障不健全等。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应强化保障和服务,允许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提升社保缴费、转移接续、异地就医便利度等。“灵活”加上“稳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更精细更多元,在新风口上做“加法”。研学旅行指导师、碳汇计量评估师、民宿管家……近日,人社部公布了18个新职业信息,截至目前已有4批共56个新职业落地。乘“风”而来的新职业,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选择、开辟了新赛道。新职业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一方面,要持续增强对新职业的规范引导、政策帮扶,为毕业生创造宽松、便利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相关教育培训,帮助毕业生不断锤炼技能、提升自身能力,让毕业生在新职业的“风口”上自由翱翔。
只要用心作答,没有答不好的考卷。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下,城镇调查失业率稳步回落,6月份就业形势较4、5月份好转。提振信心、全力以赴,在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就业潜力上出实招出真招出新招,就能稳住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