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七日谈丨昂扬逐梦在金秋
2021-10-18 13:41:00  来源:我苏网  
1
听新闻

秋景秋实氤氲着丰收的欣喜,秋雨秋风荡去最后的暑气。这一周,疾风冷雨、气温陡降,竟让人有种一秒入冬的感觉,在“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感慨中,又到一年收官季,江苏儿女惜时如金、脚步铿锵,心怀无限热爱,创造万般精彩。

这一周,长三角一体化启动水乡客厅项目,无锡谋篇粤港澳合作开新局,南京“金洽会”、苏商发展大会如火如荼……“苏大强”唱好协同联动歌,打好互利共赢牌。

这一周,COP15大会成功举行,“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热词。美丽江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和绿色发展实践经验,赢得全球掌声。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九九”重阳节,当社会迎来深度老龄化,养老不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共担。

增强要素集聚“向心力” 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

10月16日,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又有大动作——启动水乡客厅项目。作为江浙沪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水乡客厅被认为是长三角一体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制度创新试验田,它正在激发出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比如,之前是三地审批,三张纸上三个章,今后水乡客厅重大项目的审批,可能就是一张纸上一个章,之前项目建设和运维是三地三个标准,以后建管运就是一套标准。真正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主体管开发、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体化制度管治理。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两年间,干成了什么大事?评新君梳理后发现,两年来,示范区已形成73项制度创新成果,正加快复制推广。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嘉定、江苏昆山、太仓三地借鉴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机制,组建产业链创新联盟;安徽滁州、马鞍山、宣城、江苏南京建立联合湖长制,推进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正如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所说“一体化示范区从构想到揭牌、从规划蓝图到落地落实、从地区边缘成为改革前沿,初步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评新君认为,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通“看不见的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显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用两年时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周,2021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以推动“八大产业链”强链补链为核心,大会面向全球开展人才交流、产业推介、项目洽谈,举办各类活动40余场,探讨产业链、创新链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趋势,与广大客商和投资者共同积极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无锡以“开路先锋”的角色,奔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深圳,通过横跨粤港澳三地的投资推介活动,促成签约项目140个,投资总额约1254亿元,唱响了跨区域深化交流、深度合作的“开幕大戏”;600余名苏商、百名上海企业家分别走进淮安、盐城,探寻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和沿海高质量发展之路,共抓产业协同,共建合作机制,共绘发展蓝图,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各地在党代会后立即行动起来,比学赶超、奋辑争先,必将在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坐标系中,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精彩答卷。

守护大自然“精灵” 江苏实践走向全球

本周,春城昆明迎来了全世界期待已久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评新君注意到,为期五天的大会成果丰硕,不仅总结了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履约工作情况,还通过举办部长级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同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作为大会主席国,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成果,这其中就有来自江苏的经验做法。

江苏依江傍海,钟灵毓秀,物阜民丰,是长三角平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但同时,江苏又是经济大省,面临着人多地少、人均环境资源紧张、开发强度大、城镇化程度高等特殊省情。在发展中守护好大自然“可爱精灵”,江苏的压力自然不小。但令人欣喜的是,江苏选择迎难而上,很多专业性、系统性的做法可圈可点。比如,2017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摸清物种数和区域分布,分门别类为它们“建档立卡”。在此基础上,江苏搭建了覆盖全省范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点,着手划分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并配套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办法,让保护工作有据可依。另外,在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中央环保督察等工作的助推下,江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客观上,也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提速”。

多措并举下,喜人变化可知可感。就在前不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一组官方数据:江苏省内物种数由4588种更新至6046种,长江江豚、勺嘴鹬、索氏桃花水母、野生斑鹭等环境“敏感”物种增多,一些“久未谋面”的物种也重回大众视野。在COP15大会上,由江苏申报的苏州市湿地修复项目、江苏南黄海滩涂“退养还湿”及丹顶鹤越冬栖息地生态修复试点等6个项目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不仅如此,南通市崇川区、扬州市广陵区、盐城市、南京市浦口区、苏州市吴江区、南通市通州区、苏州市常熟市也分别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至此,江苏的国家级“绿色名片”已达33张。

唯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换来更大成绩。当前,江苏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定下具体目标:编制完成的《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江苏省红色物种名录》(第一批)、《江苏省指示物种名录》(第一批),即将作为江苏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十四五”期间,江苏还将积极推进《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制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物种将选择来江苏“安家”,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也将更加牢固。

多元“苏适养老” 守护最美“夕阳红”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九九”重阳节,也是在这一周,《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年)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万,占总人口比例为21.84%,高于全国3.1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六位;其中,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372.6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20%,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

一直以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上,江苏有着自己的探索:出台全国首部综合性养老地方性法规《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及40余项具体举措;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基本标准》;在全国率先推动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和新建适老住区试点。此外,今年年初,江苏还印发了《江苏省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42.2亿元,带动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0亿元以上,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制度创新加速、服务体系健全、保障举措有力,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有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本周江苏省政府召开的“省‘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一组数据印证了江苏对养老事业投入的成效:

全省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增;连续10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今年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73元,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高出80元;全省老年医院、护理院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养老服务用房。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改造2000年前建成小区8729个,加装电梯2120部。

老龄人口多、老龄化持续加深、高龄化趋势显著,发布会上,省卫健委副主任邱泽森归纳的这几个关键词勾勒出了江苏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老年人口结构的基本状况。当天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江苏将着力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应对老龄化具体路径。其中,“原居养老”和“医养结合”是两个关键词。

针对九成以上老人选择“原居养老”的调查结果,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介绍,“原居养老”并不是简单的在家养老,而是依托社区发展多样化养老服务,比如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等上门服务。评新君在探访南京市栖霞区一家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时发现,这里不仅可以解决老人们日常的吃饭难题,还是周边家庭的托老所,白天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晚上回家,生活充实又规律。中心的30张养老床位也可以解决老人们的全托需求,一碗汤的距离,让他们离家不离亲。事实上,像这样的“原居养老”已覆盖江苏260余万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根据《规划》,整个“十四五”期间,江苏在做好“原居养老”上会继续发力,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全覆盖。

而在“医养结合”方面,江苏提出要加快老年医疗机构建设、优化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同时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目前,江苏苏州、南京等地已经通过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团队和网约护士服务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开展居家护理和上门诊疗服务。类似这样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未来将在各地继续推开,真正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此外,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江苏将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梅仕城透露,“十四五”时期,江苏全省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将不少于10万名。

守护最美“夕阳红”不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共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江苏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老龄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这一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探日的破冰之旅成功开启。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一路不仅见证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也告诉我们奋斗与探索的脚步永无终点。星辰大海从未遥不可及,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2021年已进入倒计时,让我们弘扬航天精神、怀揣强国梦想,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就一定能抵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尹美又 陈超 朱晓莹 编辑/王鹏 郑凌)

标签:
责编:国亚妮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