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华时论: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2021-08-25 16:38:00  来源:新华报业网  
1
听新闻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现在的塞罕坝满目绿意,松涛阵阵。很难想象,59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而这正是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尚海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1964年春,在经过前两年造林失败后,林场全场党员干部职工齐聚马蹄坑大干三天,造林成活率达到90%,终获成功。摸索出了特殊高寒沙地的造林经验,为百万亩林海打下了基础。第一批369名造林人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平均年龄不到24岁,三分之一的人是刚走出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听从祖国的召唤,肩负着祖国赋予的造林使命,将青春献给苦寒荒漠,无悔终生。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为了这片绿水青山,半个多世纪来,几代塞罕坝人植绿不息,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身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塞罕坝精神,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追求。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人。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目前 塞罕坝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2%,防止水土流失量513.55万吨。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42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泽被京津。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西湖的体量。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1万吨,释放氧气57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之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有了最真实的写照。

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够收获未来!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就,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全党全国人民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塞罕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刘海琴)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