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面对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和市场消费下滑的实际,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时间,“地摊经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曾经火爆的地摊经济,渐渐离我们远去,甚至令我们有些怀念过去那种熟悉的“烟火味”。其实,城市“烟火味”的消散,不仅是一段记忆的消失,更是一项刺激消费举措的丢失。为夺取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的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措施,激发消费活力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而“地摊”市场必将成为刺激消费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让地摊“归来”,激发城市活力,恢复消费元气,助力经济复苏,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有很多机制需要逐步去完善。在这一方面,成都、郑州、南京和青岛等地相继提出了放开地摊经济的具体举措,给其他城市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借鉴。据悉,今年南京市在现有3400个临时摊点基础上,新增134处、共1410个临时外摆摊点,并对1912街区、夫子庙、新街口等重要地段的夜间经济配套进行规范充实,在鼓励摆摊设点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助推“地摊”回归,既营造消费氛围,又刺激消费意愿,促使那温暖四溢的人间“烟火味”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
地摊经济需要回归,但地摊经济的复苏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如何做到便民利民不扰民,绝对不是“一放了之”这么简单的问题。地摊经济松绑不等于放任无视,更不是撒手不管,但如何管却是个大学问,需要结合实际加强调研,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总之不能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必须把防疫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对待,绝不能以一时之利而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地摊经济”宜疏不宜堵,当前形势下,既要鼓励百姓消费,又要做好防疫措施,既要依法依规加强规范化管理,同时又要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千方百计为商贩提供经营便利,切实让管理机制在法度的范围内体现出为民服务的温度。
点燃一“摊”烟火,温暖一城民心。在全面奔小康的大形势下,需要“地摊经济”助力城市消费“原地复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地摊回归,必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助推器。(江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