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百姓富。
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资源。本地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能,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山西大同依靠黄花产业摆脱贫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河南光山油茶产业引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本地资源是产业振兴的有力法宝,给乡村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近水楼台先得月”,本地资源是经过长期积累和自然选择留下的珍贵财富,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本地有价值的各种资源才是最可靠的民生福祉。
产业振兴要打好“经济”“生态”组合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振兴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例如,江苏苏州打造丝绸小镇、浙江安吉发展竹业经济、云南龙陵退耕种植芒果,河南淅川繁荣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地区将经济发展融入到生态保护之中,既在乎乡村“产值”,也看重乡村“颜值”,既要“富口袋”,也要保生态。换思路、变方法、优体系、减污染,实施产业振兴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手抓、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齐步走,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带动。
产业振兴要引“智”,更要引“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许多地区也纷纷加入乡村发展的“智能化”队伍。从无人机喷洒农药,到智能机器人除草,从无土栽培种植蔬菜,到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草根群众变身网红达人强劲带货,书记、县长做客电商平台火爆直销......科技手段让产业振兴充满“智慧”,彰显时代特色。然而,智能化手段的风靡和应用也需“硬核”人才的支撑和拓展。如何打破乡村人才短缺瓶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许多地区亟待解决的难题。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产业振兴可谓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牵好“牛鼻子”,乡村振兴才会越走越实,越走越好。(闻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