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生猪产能复苏不能只靠政策“营养”
2020-04-15 17:26:00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杜勇清  
1
听新闻

“猪”“粮”稳,天下安。受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国多地生猪养殖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生猪产能“元气大伤”。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复苏生猪产能,守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向生猪养殖业注入“强心剂”,提振生猪养殖业“精气神”。

然而,笔者在日前的调查走访中发现,一方面,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正在落地生根、显现成效,源源不断的政策“营养”,浸润了生猪产能复苏的“动脉血管”,激活了生猪养殖产业的“一池春水”;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在加快恢复生猪产能的过程中,也存在政策依赖、路径逼仄、办法不多、挖潜乏力等现象,急需走好“四步棋”。

第一步棋,引入“源头活水”,做足项目文章。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在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养殖业带来的投资风险面前,有魄力、有实力、有能力抵御和抗击风险的,不是遍地开花、小打小闹的松散型养殖户,而是体格健硕、资本雄厚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也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市场“资本大鳄”投身大型生猪养殖项目,无论是就当前还是计长远,都不失为一把“撒手锏”、一枚“定海神针”。在苏北生猪调出大县——淮安市涟水县,当地党委政府“不以事艰而却步,只因任重而奋进”,短短半年时间连续成功引进了3家年生猪产能均超过20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为全县今年完成46万头生猪出栏任务吃下了“定心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第二步棋,开具“对症良方”,破解资金瓶颈。从笔者调查走访的情况看,由大公司、大企业或“资本大鳄”主办的生猪养殖场,大多“衣食丰、仓廪足”,基本不存在资金难题。急需“真金白银”解渴的,是在此次非洲猪瘟疫情中,正在或已经滑向“关张”边沿、生猪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下的小微型养殖场。对照当前银行开发的信贷产品,这些养殖户获取贷款难度较大,养殖场的经营面临困境。如欲“力挽狂澜”,需要金融机构同声相应,有勇气用“钢牙”啃“硬骨头”,有智慧用“良谋”开“千金方”,在评估借贷风险的基础上“量体裁衣”订制金融产品,帮助小微型养殖场共克时艰、起死回生,为加快生猪产能复苏稳住“有生力量”。

第三步棋,跳出“思维定势”,丰富养殖模式。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一些已“濒临绝境”且“无力回天”的小微型养殖场,继续坚守生猪养殖阵地的信心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松动,在从事生猪养殖方面好比吃了“松劲丸”、服了“消力散”。这种境况,急需“龙头型”和“小微型”生猪养殖场改变过去固有的“各自为战”的养殖模式,积极探索既有利于降低投入成本,又足以抵抗猪瘟疫情风险、实现多赢效果的多元化养殖路径。比如,涟水县正邦牧业就试行了“公司+农户”“公司+小微型养殖场”等养殖模式,将养殖基地向下延伸,由正邦牧业提供苗猪、防疫、销售,农户或小微型养殖场负责饲养、管理,目前仅带动的农户就多达100余户,每户养猪100多头,户均年纯收入超过70万元,且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未出现一例生猪感染疫病的情况,不失为一条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之路。

第四步棋,落子“乡村阵地”,扭转农民观念。受近年来“打工潮”的吸引,农村的大量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很少有人愿意蹲在家里伺候几头猪,即使在目前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的行情下,农民每养1头猪,利润也不过100多元,与打工收入相比,难有吸引力。笔者在多个乡镇的调查结果也证实,“无猪村”在这些乡镇已非个例。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笔者以为,加快复苏生猪产能,也需要“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如果能在疫情风险防控方面加大培训、支持力度,同时广泛宣传发动和引导外出务工的农户转变收入观念,投身到“公司+农户”的生猪养殖模式中来,或将为提振生猪产能发掘出又一片“蓝海”。(杜勇清)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