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部粮食白皮书。《白皮书》突出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展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成就,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自身力量端好自己饭碗的战略自信。(央视网消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占世界的近1/5,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中国的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中华文明悠久而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依靠勤劳与智慧,为世界贡献了许多粮食种植经验和成果。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帝国扩张,带给中国一百多年的怆痛,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再加上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多发等问题,给中国人民的粮食生产和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图强。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把“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用首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健全粮食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中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六十年代初起,几十年在田间地头,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进行科研,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用一粒种子造福中国、改变世界。2018年,他的团队在迪拜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该项技术如果通过“一带一路”在全世界进行推广,将成为世界粮食种植的又一个里程碑,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实践。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世界粮食日,让我们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宿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