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与初冬里的凉意相对,国产电影却屡次迎来收视春天。随着观影主体的年轻化,宽松舒适、亲民减压的电影越来越受大众喜爱。改革开放巨变后,已有四十年光阴,见证国家巨变的那代人,如今白发苍苍。追忆往昔,时代的包袱似乎不再那么沉重。
42年前的冬天,就在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刘晓庆第一次试镜,拍摄文革后期电影《南海长城》,后来,中国电影仿佛进入“刘晓庆时代”,她初登荧屏时的笑靥,满含春水的眼眸,预示着中国电影将迎来无数的“续集”。
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讲,看场电影,堪称最激动、最幸福,也是最奢侈的事。带着初恋看场电影,这种“俗不可耐”的谈情方式当年也算是上帝的恩赐了。父辈曾说,一群人爬上军用卡车去大坡洞看电影是种“另类”的妙不可言,若是不慎被人挤掉了遮阳帽,那兴许得伤心好几天。那时候,人们一年也未必看得上一场电影,但若是遇到社会上放映,一定是早早结束晚饭,全家人倾巢出动,不惜走上几公里。
到了80年代,电影已经不再难得一看,很多县城电影院都有售票。那时人们都有“电影瘾”,电影迷们每天看到小黑板上更新即将播出的电影名字都那么激动。
90年代的乡村,娱乐活动除了唱戏还是放电影。如果不提前搬好凳子,“占”好地方,都抢不到观影位子。那时流行的是战争题材片,高昂的使命感与满腔热血的灵魂,着实让人多了份冲劲。而如今,高速发展的电影技术,就是这一大时代背景的完美体现。IMAX、4D各类电影越来越多,我们电影技术正在起飞,我们正在这股潮流上乘风破浪。
有人说,在1980的银幕上,张瑜的庐山一吻,吻落了亿万心灵的灰尘。我回眸望去,眼里尽是那个时代电影女主们的笑靥。但国家的巨轮不会停滞,尽管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再复返,但从观影人的角度来说,幸福感、满足感的提升确是实实在在的。
在明星和粉丝辈出的年代,有人会问,当年电影里那一汪春水般的柔情,将何去何从?我想,多元文化已成为主流,应当坚信,不同电影里各类价值观都有其精华,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款柔情”,是属于你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你我回忆的是一段段挥之不去的文化享受。“文以化人”,搬上荧幕的文化因子跳动在老百姓的视野里,扎根百姓描摹时代,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故事,在改革的路上见证着每一份进步的感动,讴歌着属于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奋斗。(乔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