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紫金e评 |【改革·印记】“听”得见的变化
2017-10-13 17:26:00  来源:江海明珠网  
1
听新闻

  1985年的初夏,我出生在苏中地区的一个小村子里。自打记事起,我家门前的大树下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全因为树上那只大“洋喇叭”!村里通知打农药、开会、交三粮五钱、交电费都靠它,村里管事的叔伯们上来就是清嗓子、咳两声,继而拍拍话筒,然后才进入正文,没事的时候,人们也不让“洋喇叭”闲着,《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循环播放,全村人都边走边唱,精神气儿十足。“洋喇叭”就是我们最初的“听音乐”媒介。

  (网络图)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多了个宝贝--双卡录音机。那家伙,往五斗橱上一摆,红布盖上,不知道有多威风。录音机上有很多的按钮,磁带放进去音乐便如水流淌。我还隐约记得父亲叮嘱我“不许碰”的情景。不过,上小学后我还是自己用空白磁带录了一首曲子,唱的那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上图:我们背后柜子上的就是那台双卡录音机。)

  2000年,我上了师范。裤腰带上别着的随身听成为耀眼的“小家电”,自习课听、走路听、睡前听,听,成为随时随地随心的满足感的途径。不过,随身听特别费电池,遇上快进快退,我们都会选择用铅笔转磁带,这也是我们那会儿一道靓丽特殊的风景线了。很快,MP3进入我们的生活,身材娇小储存量大,纽扣电池还超级给力,我们听得更是随心所欲!

  (上图是陪伴了我四年光景的随身听)

  2005年,工作了,买了人生第一部手机,和弦乐手机铃声,电子感十足,大家坐在一起,常常轮流放手机铃声听,那个新鲜,那个过瘾,现如今想来还是兴奋不已。再后来的手机有了存储卡设备,可以在电脑上下载歌曲存储在手机上,作为音乐库也作为手机个性铃声,由此,那个“噔噔~噔噔~噔噔噔”一响,整个屋人找手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我们的听,变得个性化。

  (网络图:当年我的第一部手机,国产TCL)

  这几年,一代代智能手机出现,可以随意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下载听音乐的各种APP,听,进入一机在手不用愁时代,听,指尖飞舞即可享受。

  透过听的变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红利,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母亲说,你们这代人是幸运的,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祖国变化日新月异,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是啊,回首走来的一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愈发强大的祖国,一头苏醒的东方雄狮!我庆幸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在这美丽富饶的国度,我们怀揣中国梦,始终对美好生活期盼在怀,继续倾听中国好声音!(佘记南)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