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10: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朱国瑞  
1
听新闻
“网言”不可妄言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有关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我们被那些勇敢的“逆行者”、无私的“奉献者”所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地看到网络上不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虽然他们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其背后的原因,否则就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还会再出现类似情况。

客观上来说,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取信息的途径由传统的报纸刊物转变为网站、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有针对、有选择地个性化定制,处理信息的形式由传统的单向阅读转变为双向互动、主动参与等。这些变化赋予了每一名网民更高的参与度以及更大的主动权。

主观上来说,一些网民对网络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由于网络环境存在一定的匿名性,部分网民“掩耳盗铃”,自以为通过改昵称、换马甲、匿名等方式难以被追踪问责,因而口无遮拦,随意发布一些不良的、消极的言论。这其实也是一种“无知”,殊不知当前绝大部分发表不良言论的网民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反向追踪到具体人、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部分网民觉得网络是公共空间,每个网民都有权力发表任何言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法律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不代表就可以“自由言论”,正如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自由的前提是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不能在道德的边缘试探,更不能无原则、无底线、无下限。有的将网络当成“名利场”。随着一些网红、主播等群体逐渐走红吃香,在不少网民眼中,网红与主播“低付出、高回报”,部分网民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与勤恳工作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发布过激言论、不当观点等方式,快速“博眼球”“拉关注”“引粉丝”,只要有利可图,甚至可以恬不知耻地哗众取宠。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网络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各种奇葩言论,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我们必须为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否则在他们天真懵懂、难辨是否的时候极易被那些不良言论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更应该弘扬正能量,科学合法地用好网络。作为组工干部,更应该带头遵守规定,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人教起,树立知网懂网善用网的良好形象,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引领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

(作者:朱国瑞 淮安市委组织部)

标签:
责编:袁中江
上一篇
下一篇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