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投入,人才生态则是持久恒远的虹吸密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悉心构筑一流的人才发展综合生态,让“最强大脑”集聚赋能、“千里良驹”驰骋奔腾,不断激发澎湃活力,成就事业发展。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人才生态是影响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高品质生态既是拴心留人的强大磁场,也是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涵养人才生态,倘若没有十足诚意和系统思维,不惜血本“拼财力”、政策攀比“吊胃口”、虚张声势“夺眼球”、盲目哄抢“同质化”、一引了之“束高阁”,看似架设了纳才通道,谋得了短期效益,实则罔顾了实际,消费了公信,透支了未来。栽好“栖凤”梧桐,种好“引蝶”之花,一招一式都考验着诚心实意与耕作水平,检验着引才沃土、润才雨露、暖才煦阳等综合要素的保障。惟有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好需求,统筹构建既能安业、也能安身、更能安心的最优人才生态,方能实现人与城“相互成全、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智力、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形成顺畅灵活的引才用才励才机制,无疑是优化人才生态的关键之举、汇聚成就人才的应有之义。要果断破除思想藩篱和制度障碍,不拘一格引进专才偏才、奇才怪才,扎实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树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把各类高素质人才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要尽快完善期许创新、容许失误、允许试错的机制,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让人才坐热基础研究“冷板凳”,勇闯科学研究“无人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及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牢牢把握制胜未来的主动权。
人才生态的竞争,既是“硬资源”的较量,也是“软环境”的比拼,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空间、公共服务、文化氛围等综合实力的角逐,要素保障越充分,“近悦远来”的磁场就越强大。全面优化人才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谋势聚人气,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引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产学研工作机构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平台承载力。要积势促人和,一体推进城市品质塑造、形象彰显和管理优化,探索“产城融合型”人才社区建设和服务机制,提升城市亲和力。要蓄势得人心,全面增加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配置,当好礼贤下士、热情周到的“店小二”,提升服务渗透力。当然,构筑最优人才生态,不可能不计成本、包打天下,必须量体裁衣,突出比较优势,实行错位竞争,真正打造成为让八方英才“如鸟归林”、干出一番事业的逐梦高地。
(常州经济开发区组织部 凌佳梦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