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中强调,“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心所望,心之所向。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常怀“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积极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带着真心下沉、带着实意帮扶,多办一些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实事,用自己的“务实行动”换取百姓的“怦然心动”。
秉持“群众事无小事”的心态,迈开步子访民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脱贫攻坚的十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深入群众问冷暖,上山下乡、盘腿而坐、围炉夜话,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民生实事面广量大、盘根错节,办好办实不是坐在屋里拍拍脑袋、对着媒体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摈弃“坐等工作上门”的思想,主动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聊一聊,在“牢骚话”、“苦水话”中摸清群众的“燃眉事”、“急心事”。多到群众意见大、诉求多的地方去,多到矛盾尖锐、困难集中的地方去,在犄角旮旯、羊肠小道中知晓短板,在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中找准症结,写好“民情日记”,找准发力方向,用满身的“泥土味”换取百姓的“幸福味”。
拿出“汗珠子摔八瓣”的干劲,撸起袖子纾民困。“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同群众一起住窑洞、睡土炕,打下村中第一口吃水井,建起村里第一个铁业社,将实干的汗水挥洒在高原黄土地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民办实事不是“走形式”、“过场子”,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党员干部应坚持从群众症结出发,聚焦群众急切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堵点难点,把脉开方、对症下药,把事关群众利益的点滴做深做细、做实做透,实现“药到病除”。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干劲狠抓落实,勇于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打头阵、当先锋,视困难为垫脚石、将挑战当登云梯,切实做到为民服务解难题。
砥砺“办一桩成一桩”的恒心,耐下性子增民利。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回望脱贫攻坚的不凡历程,当代“愚公”毛相林二十多年如一日,绝壁凿出致富路;“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四十余年,生命托起升学梦;农技专家赵亚夫四十年坚守科技兴农,蹚出现代农业路……恒心和韧劲,让平凡成就不平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为民办实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能抱着“应付过关”、“到站歇脚”的心态潦草塞责、敷衍了事。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秉持“有始有终、善作善成”的恒心,不玩虚招、不做虚功,对待群众“说一句算一句、干一件成一件”,把小事办实,把大事办成,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靖江市生祠镇 宋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