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为“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绘就了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基层法治实践是法治中国的重要部分,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激活基层治理新格局,关键在加大向基层的倾斜力度,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关口下探,确保专业队伍、政策资源、服务力量“一竿子”插到底。
推动力量下沉,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协作”。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基层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工作任务重、矛盾问题多,但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甚至依靠“临时工”艰难维系,其专业水平、能力素质与法治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应紧扣新时代法治建设需要,大力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下沉管理服务力量,调配警务、应急、市监、城管、环保等部门人员进网格,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创新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行动,充分发挥法官、警官、检察官以及律师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协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问题处置在小、化解在早。
推动权限下放,变“层层上报”为“源头化解”。担子越重,“挑担者”越需要关注与支持。基层事、责、权不对等是制约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出堵点。长期以来,“担子重、责任多”而“话语轻、资源少”,事事请示、层层上报、级级审批,不仅卡住了“基层效能”,更给了部分干部不担当作为的借口。须切实松绑减负、赋权扩能,开展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将面广量大、基层治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应赋尽赋,有效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深化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统筹基层机构编制资源,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推动民生服务事项进社区,打造基层治理“桥头堡”。
推动服务下移,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临基层治理“困境”,基层干部“被动式”应对、“应激式”突击,“疲态治理”成为常态。为基层治理“加油添力”,需要加大经费、资源、装备等向基层倾斜力度,为更好精细化、定制化服务提供必要支撑,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基层管理资源下沉至网格,让“坐等派活”转变为主动“种好责任田”。鼓励开展法治创新实践,探索设立基层“法律诊所”“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等平台,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上跑出加速度。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为高效能治理添动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高楠 夏庆月 睢宁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