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要健全和落实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重大任务落实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事关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色、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以强阵地、多方式、优队伍的协同作用,不断构建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针对“组织作用不强”问题,推动有形向有效、粗放向规范转变。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一线、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必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组织作用的全面“过硬”引领乡村治理全面“变强”。实抓覆盖有广度。把全面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现实作用发挥作为大抓基层的前提和基础,认真把握基层人口流动、产业分布、就业方式等变化趋势,做到“应建尽建、能建全建”,发挥好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团结服务作用,真正让群众有事找支部、有难想支部、有急来支部。严抓整治有力度。乡村党组织的坚强有力与否,直接关乎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社会治理水平、大局和谐稳定。要通过全面对标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表现形式,把脉问诊、对症施策,以定向帮扶举措,协同合力攻坚、全面整改提升。重抓规范有深度。针对村级党组织建设区域性差异大,个别地区基础薄弱等情况,持续推进阵地功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队伍规范管理、组织生活质量、乡土人才选树等方面达标建设,以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升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针对“治理方式单一”问题,推动联合向整合、常规向特色转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乡村治理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针对其中的千差万别,精准研判、靶向发力。按下基层改革“快进键”。针对基层权力边界不明晰、属地责任过大等体制机制弊端,突出高标定位、系统推进、品牌打造,稳妥有序推进基层“三整合”等改革,致力搭好“一个平台”、布好“一张网格”、建好“一扇窗口”、用好“一支队伍”,有效构筑“1+4”基层治理模式,让基层配置更简约、运转更高效。搭建联系群众“连心桥”。按照“双向选择、力所能及、分布合理、便于服务”的原则,通过无职党员联系一般农户,流动党员联系务工农户,“两委”党员联系病灾户、困难户,年轻党员联系年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积极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非党员村(居)委干部参与联系工作,搭建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促进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下好主动服务“先手棋”。村干部与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群众最信任的群体,必须带头靠前,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感同身受,通过包村联户、划分服务网格、制定任务清单等办法,记好民情日记、健全民情档案、兴办惠民实事,主动上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破解“主体作用弱化”问题,推动畏治向善治、被动向主动转变。乡村治理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一支坚强有力、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农村“主力军”。在筛选优配中建强“主力军”。针对村干部队伍素质不优、担当不强等问题,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联审联查。打破村干部“本乡本土”的培养模式,面向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退伍军人,“三支一扶”人员等群体招聘年轻人才,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在提能补缺中练就“硬本领”。举办“村书记讲坛”、乡村干部学历提升班等,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定制党的理论、乡村振兴、农业技术、生产经营等系列教学“礼包”,既提升基层干部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又提高管理、经营、发展等方面综合能力。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普法宣传,引导群众知法守法、崇德向善,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治理、参与治理。在多元激励中增强“内生力”。一方面,按照村干部专职化专业化建设要求,配套制定系列文件,完善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另一方面,着力打通村干部进事业单位、乡镇班子的晋升通道,真正让村(社区)干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靠头”、干得好有“甜头”,心无旁骛、自觉主动地投身农村、服务群众。
(作者:刘益铭 干敏 盱眙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