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非文
“如果我们要买一个3元6角的商品,应该怎么付钱呢?”“先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这是在某小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课堂上,一名学生给出的答案。对于这样的回答,有人感慨“孩子不认识钱了”。
据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大到连锁商超,小到个体菜贩,随处都可“扫一扫”,很多人出门早就不带钱包了,不少孩子对纸币也越来越陌生。某小学教师表示,今年一年级的孩子多出生于2016年、2017年,不认识钱的情况在最近5届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
对此现象,有网友说,“现在都有数字人民币了,小孩子确实没啥必要专门去认纸币。”不认识人民币或许暂时还没什么大碍,但若对“花钱”也没概念,则倒需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移动支付让“花钱”的感觉在逐步淡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很多孩子以为钱就在手机里,甚至不把花钱当回事。潜移默化中,金钱观、消费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80后”“90后”的童年时期,有零花钱是件非常“奢侈”的事。爸妈每次给几元钱都能感到无比开心,压根不舍得一次性花掉,最多买个几毛钱的冰棍或糖果,剩下的仔细放进存钱罐里,时不时拿出来清点一下。当1元2元攒到一定程度,会跟家长兑换10元20元的“大钱”。遇到心仪的物品,也往往要攒很久才够买。一张张纸币摸在手上,格外珍惜,那种感觉,是现在用手机扫码根本不能体会到的。
现在,在有些孩子眼中,钱就是家长手机里的数字,对于价格高低或许丝毫不敏感,好像10元还是100元都没啥区别。“钱不就在手机里吗?刷一刷就有了!”这样的童言童语也让家长们不免感到担忧:孩子以后长大了会不会花钱没有节制?会不会变“月光族”?会不会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导致负债累累?
一本畅销童书上写道:“如果你不从小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替你教。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事实上,孩子对钱缺乏概念,已经滋生出了各种问题。譬如,有的未成年人拿着父母的血汗钱,疯狂购买游戏皮肤、装备,甚至打赏网络主播,动辄成千上万元不手软;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丝毫不顾自己的消费能力,陷入各种“套路贷”的陷阱无法自拔,有些因为贷款还不上,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此类新闻屡见不鲜,令人痛心也发人深思。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对钱有概念?或许,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寓教于生活。比如,带孩子一起参加“跳蚤市场”、参与家庭物资采购等方式,教孩子如何讨价还价、货比三家。或者,发了工资之后,带孩子去一趟银行,把现金取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手机里的数字并非从天而降,是靠着一整月的辛勤工作换来的。平时给孩子零花钱、压岁钱时也不妨使用下纸币,培养孩子规划金钱使用的能力,学会从小算账和勤俭节约。
坦率地说,在移动支付的大环境之下,孩子接触现金的机会一定会越来越少。如何能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又能让孩子“恒念物力维艰”,确实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思考并合力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