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地评线】听·见丨“AI复活”?科技应用当助力社会向上向善
2024-03-18 19:24: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近日,有视频博主用AI技术“复活”多位已故明星,并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回应粉丝留言。视频中的明星们虽神态各异,但在镜头前却展现出一致的礼貌和热情,向粉丝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温暖的话语令人感动。而在视频的评论区,有人打着温情的名义,趁机做起了AI推广、收费服务……

3月16日,某已故明星的父亲接连喊话网友删除相关视频,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视频侵犯了儿子的肖像权,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随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大家只是想这些已故明星了”,另有多数网友认为“尊重逝者,必须下架”“别用AI去挣血馒头”“家人可以主动去做,但是陌生人不能用此盈利”。更有网友支招:建议起诉!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于“AI复活逝者”技术背后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风险的关注。

近年来,在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之下,与逝去的亲人“再说说话”“唠唠家常”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生成一个数字形象,再现逝者的形象、声音以及言谈举止。这种技术也被称为“AI复活”或“数字永生”。但相关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在一些人看来,“AI复活”技术体现了科技进步所蕴含的积极价值,为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慰藉的新途径。通过还原逝去亲人的形象,帮助人们在情感上弥补因亲人离世而产生的遗憾和愧疚。不久前,某音乐人就运用AI技术“复活”了离世两年的女儿,屏幕内的“女儿”不仅会唱歌跳舞,还能跟家人对话、为妈妈献唱生日歌。虚拟的电子生命虽带有超现实的梦幻感,却足以慰藉人心。这对于那些刚刚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情感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AI复活”技术对于社会伦理、法律法规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尽管AI技术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现实,但它依旧无法替代人类真实的情感交流。以网络上流传的“AI复活”明星视频来看,尽管“复活”的明星形象栩栩如生,但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显得机械而重复,更像是被人为操纵的“提线木偶”,无法展现其真实的个性和情感。过分依赖AI来“复活”亲人,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在无意间陷入更多的痛苦之中。

与此同时,鉴于AI技术的快速迭代,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难规避潜在的违法行为或道德风险。例如,多位已故明星的家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某些AI团队擅自制作了子女的“复活”视频。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逝者的肖像权,同时也给失去至亲的家属带来了二次心理创伤。

技术是把双刃剑,向善还是从恶由握住这把剑的人来决定。AI技术也不例外,其本身并没有善恶属性,关键是看如何利用。运用得当,或许会带来温情和进步。若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则可能会沦为助推欺诈、滋生丑陋现象的有力工具。

不管怎样,科技发展的边界应该在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对于那些利用AI技术实施犯罪的行为,建议相关部门从严打击,制定防范和监督措施,弥补政策漏洞;相关企业更要提升法律意识,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品规范,在加快技术发展的同时,切实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助力社会向上向善。

标签:AI复活;肖像权;监管
责编:孙晟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