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35岁以下的年轻人”,部长为何如此关爱?
2024-03-09 15:2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轶文

“我们也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中,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就社会关注的“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问题作出回应。他说,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35岁对科学家意味着什么?杨振宁先生曾说,科研工作者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一个是研究生时期,另一个就是取得博士学位后的五到十年。某种意义上,35岁意味着创造力的巅峰,也意味着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路即将开启。

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用投给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可以说是解决了他们的一大现实难题。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在人生转折的黄金时期获得费用支持,有助于快马加鞭,更好地取得研究成果。

那么,从“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到“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再到此番“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为何国家会如此青睐青年科技人才?

众所周知,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人都是最富有朝气与活力、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历史上无数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都出自当时的青年人之手。有着一大批青年才俊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时代的蝶变,社会的转型升级,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研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阴和俊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了一个详细的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承担。可以说,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挑大梁”,已经不再是令人惊讶的新闻。

这么多青年才俊,在国家重大项目甚至在世界科研前沿的研究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正向的现象,是一件值得我们骄傲和振奋的事,甚至让许多国家羡慕不已。

但也要看到,35岁以下,于一名科学家而言,尚属起步的少年时期。如果说科学研究是一场马拉松赛,那35岁以下也才是最初的几公里。因此,科研天赋优秀的“好苗子”就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来专注研究,披荆斩棘、厚积薄发,才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研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一方面在政策上关爱青年人,另一方面也更要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科研、提高自身水平,如果科研青年动辄成为“表哥”“表姐”,疲于应付各类让人头大的报销和表格,或是时常被种种琐碎之事牵涉过多精力,那么,想要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问题就会成为一种奢侈。

阴和俊结合自己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坦言“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帮助他们尽早熟悉科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把握方向”。这既展现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也让青年人才感受到了尊重,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活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青年人才,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35岁以下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攻克关键难题,勇攀科技高峰之时,我们相信,走在科技最前沿的他们,犹如繁星点点,定会燃起“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器。

标签:
责编:丁峰 韦轶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