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文
你印象中的“课间十分钟”是怎样的?是学生走出教室的嬉笑喧闹,还是操场上的人来人往?近日,有老师发布视频吐槽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这一吐槽,引起网友广泛共鸣。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除了偶尔的老师拖堂外,“课间十分钟”大多是美好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和同学去小卖部买零食、在走廊眺望远方、呼吸新鲜空气,舒筋展骨或趴在课桌上短暂休整……课间休息虽只有短短十分钟,却是学生们调节自我、释放课业压力和生理疲惫的重要有效途径。
有网友评论,“很多孩子课间十分钟明明学不下去,只是坐在教室里装装样子,这就是假学习。本身上课大量吸收知识点,脑子来不及缓冲就继续,这难道不是竭泽而渔吗?”也有网友坦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安全的活动,而不是不活动,这需要国家、学校、家长共同参与,不要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
确实如此。当前,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给学生“学业减负”,让其健康成长。然而在一些地方,学生甚至连课间上厕所也受限制。某地一高中甚至出现“学生上厕所必须办理通行证”这样的荒唐做法,令人大跌眼镜。当学生被所谓的“学业焦虑”裹挟而丧失原有活泼爱动的天性,这必须要引起重视。
“课间十分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象显然是不健康且不正常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但需注意的是,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课间圈养”显然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规律背道而驰,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恐怕也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又或许是学校考虑学生安全以及谁来担责的问题。还有可能有其他原因,等等。不过,学生课间活动是有要求的。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就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不可忽视的一点,课业知识固然重要,学生在校自由和身心成长也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从这点看,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是重要且必要的。否则,丧失了“课间十分钟”的中小学生们,长大或许就会成为“脆皮大学生”“脆皮打工人”。为了“怕出事”“少出事”而限制学生合理活动需求,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
现在要思考的不仅是学生课间不运动,更应该是如何让孩子们“安全的运动”。值得庆幸的是,有些学校已开始推出“20分钟课间”,将老师和学生“赶出”教室,“拉上”操场。当下课铃响起,我们乐见走廊上多了学生踢毽子、跳绳、聊天的身影,也希望体育课上多些挥洒汗水打球的姿态。
对于学校教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两手抓,缺一不可。“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石。用好“课间十分钟”,让孩子身体得到放松,天性得到释放,或许“小眼镜”“小低头族”“小胖子”就会少一些,身体素质就会好一些,心态也就会更加积极向上些。期待“课间十分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