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某保护区中被丝网缠住的鸟类(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新江苏评论员 江一苇
每年秋冬,大批候鸟都会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可就在近期,部分候鸟南迁的必经地区莫名出现了数量众多、孔眼细密的捕鸟网,甚至在个别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内也有捕鸟网的存在。而据此前媒体的现场报道,不少越冬鸟类触网后要么被活捉要么当场丧命。这些无法到达预定地点的鸟类最终流向,则是一些隐秘的“野味”餐馆和饭桌。
自然保护区内出现捕鸟网。这一问题被媒体披露后,我们既有震惊也深感疑惑:曾经消失的“捕鸟潮”为何能死灰复燃?是谁在保护区内捕鸟,又是谁在“捕鸟-吃鸟”的黑色产业链上铤而走险?
深夜打鸟和鸟类残羽(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向重视野生鸟类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明文禁止使用捕鸟网等工具猎捕鸟类,各地每年也开展专项护鸟行动。大力度的保护措施下,非法捕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顶风作案者。除了已经曝光的自然保护区外,还有部分山林村庄作为千年“鸟道”,非法捕鸟者却连续多年用探照灯和丝网捉鸟,有时一晚上就能捕获上百斤鸟类。
不管是保护区捕鸟,还是持续多年的山林打鸟,有一点不难判断,这些非法捕鸟行为并不是第一天出现。在没有被媒体曝光之前,这些地方和保护区的监管部门难道没有发觉吗?
当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较大,传统的人力巡护存在“力有不足”的时候。我们也应从这次事件中总结教训,不光是保护区要加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还应认识到传统巡护的不足并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例如,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更多无人机或是智能大数据在自然保护中的运用?把科技手段投入到鸟类迁徙路线的监控中,从更大范围上精准观测和保护,也防范个别心怀不轨的非法捕鸟者。
此外,除了谴责监管部门行动不力和盗猎者的行为,还有一条黑色产业链值得更多关注。“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道破了其中逻辑:利益驱使,才有了令人痛心的捕鸟现象。非法盗猎的野生鸟类很大一部分是销往了“野味”馆。早有证据表明,所谓“野味”的营养元素和家禽无异,吃野味非但不能滋补,反而易产生健康隐患,更威胁生态平衡。还有些人虽然不吃野生鸟类,却把目光盯向了野生动物制品,从中牟取非法利益。从购买、盗猎、工具制作、销售、食用等链条来看,层层漏洞才导致鸟类亡命,这也折射出部分地区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和淡薄的动物保护意识。
密集的丝网、凌乱的鸟羽、沾着血滴的“野味餐盘”……保护野生动物绝非一句口号,想要最大程度避免此类惨剧的发生,就要对非法捕鸟行为“零容忍”,及时打击并处理相关违法行为,再结合有震慑力的执法案例来强化动物保护观念,让投机者不敢再犯。
我国是世界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总共分布了1445种鸟类,其中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就达804种。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4条途经我国。迁徙是绝大多数鸟类的本能,放眼整个自然界,也很少见到这般大规模的生物流动。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明确了全国1140处候鸟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还联动高校和科研团队对重要候鸟开展种群调查监测与评估,不断提高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也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持续加大对鸟类的保护力度。
试想一下,漫长的旅途里,挥动翅膀的鸟儿们要跨越山峰、河流,甚至不同的大陆,即便经受风雨,也要遵循繁衍生存的使命。当我们仰望天空看见飞鸟的队列,听到旅途中的鸟鸣,还请尊重每一场奔赴,爱护每一条生命,让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指向最终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