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微博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近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在机场怒怼“粉丝”几乎贴身的跟拍行为的视频,引发关注。王楚钦委托相关账号发文称,希望抵制“代拍”和长时间跟拍等行为,王楚钦表示,“于赛场上,我是运动员;在赛场外,我也是普通人,希望大家能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持距离,给我一些喘息的私人空间。”
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下个人隐私泄露的普遍问题。近年来,身份证号码和行程信息被打包售卖、粉丝蹲守酒店机场、私下生活被跟偷拍等,几乎已成为不少名人的“家常便饭”。无独有偶,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也曾多次因“球迷接机”发声,“恳请球迷们允许我做个普通人。”
客观地说,对于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当下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且不说多起名人隐私被散布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普通人也在默默承受着隐私泄露的困扰。随便翻翻新闻,今年来已发生多起引人关注的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案例。比如,一男子在动车卫生间里安装摄像设备偷拍旅客、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信息被非法获取等等。
而在热搜之外,没有新闻流量和名人光环的加持,大多数普通人隐私被泄露后很难拥有可以发声且妥善解决的渠道,甚至有时找不到泄露源头。比如,不少人都经历过垃圾短信、推销电话、垃圾邮件的骚扰,影响了正常生活。更有甚者,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用来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因为维权方式大多费时费力,所以大多数人只能暗气暗恼,或者屏蔽标记、拉入黑名单、投诉对方等等,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长期看来,情况往往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循环往复。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连接前所未有的密切,个人信息也被更为频繁的获取和交换,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在使用各大APP时,用户或多或少都会需要同意采集个人信息来优化产品服务,而平台监管力度的大小,用户却无从得知。若是被不法分子盗用,甚至于被平台监守自盗,一时察觉不到,就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因此,像身份信息、支付密码、个人照片、家庭住址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数据,事关我们的隐私安全与财产安全,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并通过立法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都明确了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曾印发相关通知,要求深入开展依法打击行业“内鬼”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工作。那么,为何个人隐私泄露的行为仍屡禁不止?一方面,违法惯性一时难以改变,一些违法主体在尝到了甜头后,甘愿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执法过程中仍有模糊地带,比如不少用户难以读懂又长又复杂的隐私条款,给APP超限收集用户隐私留有可乘之机。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多方发力,最重要的便是依赖于法律体系的整体完善。当下,法律法规仍需细化,不仅需要针对各种类型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提升监测和侦破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及时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的同时,对盗取个人信息、泄露个人隐私的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威慑。对个人来说,正视并重视隐私问题的存在,为捍卫自己的隐私权而发声,都是可以做到的行动。
同时也要看到,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加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重点把控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监管水平,从源头遏制住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行为,才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根本途径。
有学者曾说,隐私是每个人不能放弃的。无论是以换取利益,还是个人窥私为目的,个人隐私都不能成为满足他人私欲的工具。我们相信,随着全社会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侵犯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强化,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能让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仍留有一些宁静的私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