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丨扎堆去的音乐节,到底有什么不一“YOUNG”?
2023-09-12 17:1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新江苏评论员 苏立心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立心

手在空中打着拍子,身体跟着音乐晃动,双脚离开地面蹦跳,高举手机记录现场......这个夏天,去户外看一场音乐节成为许多年轻小伙伴的“标配”。这种自由而热烈、纯粹又真实的自我表达方式引发广泛关注。

在西方,“音乐节”一词源于拉丁文festivus,有欢乐的意思。而据百度百科词条,音乐节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地方,用统一的内容,举行连续性的演出,其意指持续数天和数周的、一种或几种艺术的庆祝聚会。

“夏天总要去看一次音乐节吧”“怎么感觉全世界都在音乐节啊”“夏天!音乐节!啤酒!还有你!”在社交平台,这些评论引发许多网友的情感共鸣,赢得数万的热情点赞。

那么,音乐节为什么这么火?大家又怎么会如此热衷?

有网友说,“门票哪有青春贵,去现场你就会明白live的意义,那是耳机永远不能表达的情绪。”还有网友表示,“真的太爱了!那种快乐,肆无忌惮的热烈,太让人着迷了!”

从网络上的留言来看,或许是因为,户外音乐节打造的沉浸式、交互性“音乐现场”,巧妙契合了年轻小伙伴的精神需求。live现场所释放的“神奇魔力”,不仅可以满足他们追寻的“感官刺激”,还主动成为他们多元表达的“情感搭子”。

说到音乐节,有一个高频词不得不提,那就是:氛围感。森林音乐节、沙滩音乐节、水上音乐节......更多元的场景体验,将夏日狂欢的氛围直接拉满。

诚然,户外音乐节的现场营造了一种热烈奔放、轻松惬意的氛围感。置身其中,可以暂时忘却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忙碌,在沉浸式的现场和氛围里,放声歌唱、尽情摇摆,释放压力、享受当下。也许,这便是户外音乐节的意义。

当耳机里每天听的音乐,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意义,在熟悉旋律奏响的刹那,过去的画面、曾经的记忆、升腾的情绪,夹杂着live现场的声浪和热情一并袭来,在场的每个人可能都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逃离”。

谈到户外音乐节,容易让人想到传统的演唱形式。与传统以明星为中心的演出不同,音乐节打造的是人人参与的氛围。区别于传统的观看形式,音乐节不必正襟危坐,无需西装革履,甚至可以随意走动,可以站着、坐着,也可以躺着,这种自在随心的方式让整个过程更轻松、更具亲和力。也体现年轻小伙伴们心态的转变,他们更追求不受束缚、不被定义、大胆表达的人生,满足了他们对“松弛感”的追求。

另一方面,户外音乐节还反映了年轻游客群体不断求新求变的文旅新期待。当前,音乐节已慢慢撕下“小众”标签,成为更多小伙伴们的“日常”,娱乐、社交属性逐渐凸显。于他们而言,看一场音乐节,俨然一次与朋友出游。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大型音乐节等演出场次411场,票房收入25.92亿元,观演人数410.06万人次。音乐节等演出或已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在抖音短视频平台,#音乐节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110亿次。而在小红书搜索“音乐节”,会出现近300万篇笔记。Live现场的观众们通过vlog捕捉“燃爆瞬间”,热情分享充满活力的“音乐现场”,想要唤起更多人的“情绪共鸣”;而屏幕这头的用户们尝试点击“播放按钮”,期待触碰到其中的“快乐因子”,从而解锁live现场的“魅力密码”。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小伙伴选择为一场音乐节奔赴一座城,跨城观演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新趋势,“观演+旅游”也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动能。

于城市而言,如何让音乐节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让观演的流量转变为城市经济“留”量,已然成为新课题。首先,活动主办方应拿出满满的诚意和专业的水准,以更高质量的演出和更人性化的体验,实现观众和现场的“双向奔赴”;其次,务必要做好交通疏导、观众引导、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创造安全舒适、轻松愉悦的观演环境;再者,城市管理者应当思考和探索本土化、个性化的可能性,使户外音乐节打造成当地标志性的文化IP,塑造更加热情友好、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音乐节,或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社交场景,而更像是一张文旅融合新名片。期待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基因”和“土壤”滋养起来的“爱乐之城”,呈现更鲜明的城市文化底蕴,让来客在体验不一样音乐盛会的同时,也可以领略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标签:
责编:厉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