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听·见︱又逢汛期,如何让“城中看海”一去不复返?
2023-06-19 19:5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新江苏评论员 江一苇

连日来,长江流域多个城市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6月18日18时,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未来几天,长江部分流域还将迎来持续性强降水。网络上有关“雨雨雨”的话题,瞬间热了起来。“带你来XX看海”“内陆海景房”“皮划艇上班”……不少饱受城市内涝之苦的市民发出无奈自嘲。城市,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主要容纳地与承载地,如何在汛期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出行便利,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想要对症下药需先摸清内涝病因。引发城市内涝既有自然原因,也有长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例如去年河南暴雨事件中,持续性强降水造成的气象灾害令河南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又如部分自然地势较低的区域,很容易因降水形成积洼地带;城市河湖减少,地表水调蓄空间受限;地下排水管道年久失修、城市管网建设滞后、城市规划不合理……复杂原因汇聚之下,城市内涝逐渐成为威胁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如果说让人眼前一亮的“地上工程”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规模,那么由城市排水系统构成的“地下工程”则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建设智慧。

诚然,部分城市受气候或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内涝发生频繁,但随着大数据监控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城市也可借由技术做好预防工作。气象和水文部门发布预警后,短时预计降雨量、城市内涝多发地段和点位、防汛物资配备,甚至实时水深和流速都可以监测。在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掌握的信息和数据应对汛期可能发生的险情和隐患,在汛期结束后及时排查和修复,通过不断积累的经验降低城市内涝带来的负面影响。

治理城市内涝,离不开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问题导向。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的确有部分管理者心存侥幸,认为“洪涝灾害不是年年有”故而不对地下管网进行科学布局和管理,对于部分老化到无法承担排水工作的管线也放任不管,转而将大力气花在城市外观建设上。殊不知,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会埋下巨大隐患。一旦局地小气候突变,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后,没有科学系统的排水工程加持,仅仅退水就将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更不论人员疏散和城市修复。

南京某小区内的吸水地砖

实际上,城市内涝的治理从古有之。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用沟渠疏排城内积水,在已发掘的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中皆发现较完整的沟渠排水系统。此后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都城的排水工程,汉代长安城大道旁有沟渠、城墙底部有向城外排水的圆形陶管道;唐代都城周围设明沟、北宋东京城主要干道设明渠和暗沟;明代南京城采用水管铜闸节制水流,确保城内排水和防洪安全;清代紫禁城内路面铺设透水砖,雨水透过砖缝渗入地下。

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古人就积极发动智慧治理城市排水问题。到了现代,城市建设更没有理由忽略排水工程。值得肯定的是,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45个城市入选海绵城市,在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理能力上持续发力,不断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

尽管在城市内涝治理上我们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发力,但城市内涝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如果根据已有条件无法避免城市内涝,及时的预警提醒和后续的城市清理工作同样重要。

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想要缓解城市内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一方面需依靠技术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控,做好防汛准备和安全提醒;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举措防治和缓解城市内涝,努力把“城中看海”变成往日故事,保障更多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汛期来临,如何答好“安全”这道考题,既考验各地治理能力和水平,也检验各地工作成效。而须臾不可放松,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醒的。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