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补课生命教育 照亮“隐秘角落”
2024-04-10 11:4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虐猫大学生考研被拒绝录取一事引发热议。通过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惩戒虐猫考生,“最大公约数”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基本共识。第一,虐猫不道德。虐猫违背了多数人眼中的道德标准,反对虐猫与是否爱猫无关,反映了一种普遍的道德直觉和感受。第二,尊重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学校招不招虐猫考生,无需考虑过往处罚记录,对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我们也应充分尊重。拒录虐猫考生,不是大学对舆论的屈从,而是强化以德为先的育人导向。蔡元培先生曾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评价人才,道德标准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法律只是行为标准的下限,培养高层次人才,也要坚持高道德标准。

一个人倘若以虐猫为乐,他的精神世界一定出了问题,心中存在“隐秘的角落”。公众担心,这些隐蔽的心理问题滋生的错误言行,可能从虐猫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这才是虐猫话题屡上热搜的根本原因。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惩治虐猫行为,法律干预与道德教化缺一不可。评判过错大小,法律是准绳。对行为严重者,比如组织传播虐猫视频、形成灰色产业链的,公安机关、网信部门应依法打击。评价道德高低,人心是标准。发挥道德评价“无形的考卷”作用,防止错误言行产生的“示范效应”“破窗效应”,将避免更多人重蹈覆辙。

心中“隐秘的角落”,还要靠德育之光照亮。从虐待小动物到低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反映出生命教育的缺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生命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敬畏生命。道德向善是教化的结果,也正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为孩子从小铺垫上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底色,可以让他们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对残忍、极端与暴力具备更强的免疫力。友善对待动物是一个“微心愿”,它背后更大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提倡过罚相当、鼓励改过自新,同样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人指出舆论公器不应盯着普通人的过失“火力全开”,有人提议给年轻人一个改过的机会,这些言论都是理性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道德批评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对虐猫者而言,不妨积极参加动物救助、环境保护、公益服务,在善行善举中补上生命教育“缺失的一课”,用实际行动真心悔过,获取大众谅解。(袁媛)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