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提出,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高度重视“从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目前,一些城市在某些细分领域具备产业优势,但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源支撑,在产业发展中往往面临人才短缺、科技壁垒,在“从1到10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中“关山重重”。
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当然要靠城市本身自力更生,但客观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人才荟萃、科创成果丰硕,在产业创新上具备独有优势。对二三线城市来说,借助“科创飞地”实现“借梯登高”,不失为明智之举。“科创飞地”是指一地在异地设立的科创中心。飞地就像城市不断延伸的根系,城市要发展离不开汲取更多的技术和资金资源,“科创飞地”促进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为城市“拔节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实践证明,借助飞地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二三线城市也可以实现“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的愿望。近年来,无锡在上海、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众多科创飞地,为无锡各个板块引入了可观的高端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创新技术,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在无锡集聚、配置、增值。南通、淮安、盐城、宿迁等地在外设立的科创飞地,也都有效带动了本地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科创飞地对“飞入地”而言也同样重要,它能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人才流入当地。从更高层面看,科创飞地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着巨大黏合作用,促进了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推动两地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正是产生了看得见的实效,这种模式才在省内外遍地开花。
当然,也有部分科创飞地在运转过程中不尽如人意。比如,创新飞地的统筹和建设受行政壁垒制约,各地诉求不一致导致“飞不起来”;创新飞地运行中不能很好起到窗口和导流作用,导致飞地技术转化和落地速度慢,飞地“飞不快”;创新飞地偏重项目数量、投资规模等,偏离了成果转化的建设初衷,导致“飞不远”。创新飞地建设往往要付出高额成本,一些前车之鉴依然值得警惕。
“政策就是那根强韧的风筝线,激发热情,且增加归属感。”一位关注科创飞地建设的干部将外设飞地比喻为“风筝”,给人以启示。要让科创飞地飞得更高,要适度“收”线,如政策层面统一协调部署,完善飞地建设的协商和管理、利益共享机制,为科创飞地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益分配、服务保障等扫清障碍。要让科创飞地飞得更高,也要敢于“放”线。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通常难以立竿见影,有的甚至需要较长周期,因而要保持耐心、科学设定考核指标,防止科创飞地为应付考核、急于求成而对成果转化、招商引资“揠苗助长”。(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