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消息,自2024年开始,我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找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推动系统治理“城市病”,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城市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需要系统体检来判断健康发展状况。截至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往往面临“城市病”,比如,市政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城中村人居环境较差、历史建筑数量多改造难度大,等等。实施城市体检,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体检不是简单地进行数据指标采集,而是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对此,相关指导意见提出,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4个方面入手,聚焦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这就要求城市体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精细化,既要聘请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的专业工作者担任“专科医生”,更需要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和热心市民来做“市民医生”,以便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听诊问诊”。
城市更新的最终指向,是让城市运行更高效、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处于城市神经末梢的普通市民往往感知力最强。可以说,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从早到晚都与城市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早晨起床洗漱,水管流出的自来水水质怎么样,下水管道通不通;上班路上,能不能挤上公交或者地铁,路上拥堵不拥堵;晚间休息,周边有没有噪声干扰等等,市民最有发言权。组建“市民医生”队伍,把城市发展的“家底”交给城市的主人,不仅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意识的考量,而且能够切实推动城市体检工作向基层走深走实。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强调,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同体,就应充分考量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以“人民视角”考虑问题,由人民群众一起来谋划推进各项工作。通过请“市民医生”问诊把脉,可以更好地围绕居民烦心事、期盼事,形成一份切合实际、指标具体、反映民意的“体检报告”,相关部门也可以更精确地找差距、补短板、堵漏洞,从而让“体检结果”真正成为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制定城建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达到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目的。(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