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调查研究、实为检查工作,迎接类似“调研”时,基层一线往往如临大考、疲于应对,力图给上级留下好印象。这种“名调实查”不仅会增加基层负担,实际上也很难达到“解剖麻雀”目的,应当着力避免。
检查与调研都是推动工作的方法,但立意大有不同。检查是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查看下级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往往带有较为严肃的“评价”“验收”或“考核”色彩;调研则是上级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点上情况、深化面上认知、寻求破解之策,往往带有较为亲和的“共话”“共商”意味。两者各有侧重,不应混为一谈。
名调实查,副作用多多。既然是上级来“检查”,“迎查”的下级难免有所顾虑。少数地方和单位为了“过关”,往往会精心安排线路、刻意选择拿得出手的典型、提前布置中看的现场、事先设计能加分的“台词”……一番“美颜”之后,上级看到的、听到的、获取的,也许是真实的,但多半是片面的。“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如此“调研”只会给实际工作带来损失,更会损害党员干部在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当年焦裕禄搞调研,经常与群众同坐一条凳拉家常、问近况,让群众搁置顾虑、吐露心声。党员干部下基层搞调研,应当鼓励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知无不言道实情、集思广益解难题。对于普通群众的急难愁盼,对于基层治理的疑难烦忧,能当场拍板的就当面作出回应和解答,为基层一线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能当场拍板的,则先把问题带回去,再把办法找出来。这样的调研,人们怎会不欢迎?
放下“戒心”才能赢得“同心”。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要兴的是求真务实“真调研”,需防的是名不符实“伪调研”。名调实查的做法,着实要不得!(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