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茂名市,走进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他先后察看荔枝种植园、农业合作社,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茂名有“荔”,“一颗荔枝”撬动了乡村大产业。数据显示,广东茂名的荔枝产值超过百亿元。一颗鲜果撑起一片产业,这提示我们,做“活”农村特色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前景。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不断加快特色产业打造,涌现出了一批叫得响、有口碑、有市场的乡土特色产品,越来越多的“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赢得消费者青睐,打开了广阔的市场新天地。
软软糯糯的衡阳扁粑,唤起了许多人儿时的“家乡味”,当地乘势深耕品质,变卖产品为卖品牌,让村里的土特产走得更广更远;柳州的一碗螺蛳粉,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这一“重口味”同样撬动了百亿元产业链。放眼各地,山沟沟里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小黄花建成了大基地,一枝花、一味药、一叶茶,成了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不断打开“土味裕民”新天地,昭示着农村特色产业前景无比广阔。
做好“土特产”文章,核心在“土”,出路在“特”,市场在“产”,既要做到原汁原味,富含地域特色,又要标新立异,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应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想让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农货”“土味”走向更广市场,进入百姓餐桌,就要努力在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上下功夫,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东茂名叫响“荔枝之乡”、陕西延安洛川被称为“苹果之乡”,这些地域贴上响亮“农字号”标识的背后,是当地市场理念的迭代升级,是改变以往“提篮小卖”的“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产供销无缝衔接、市场上中下游密切配合“新潮流”,一个个创新之举把不少小产业、“土特产”培育成为基层的支柱产业。
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机遇和前景是靠一把把创新“金钥匙”打开的。纵观各地特色农产业,深深刻写着助农政策创新、新科技应用、数字经济与农业交互联动的印迹。比如,数字化种养殖、田间地头里的直播带货等等,都离不开创新的视野。我们在看到特色农产业发展成效的同时,农村地区人才资源紧缺,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够高,乡村特色产业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相较突出,掣肘着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值得重视起来。
“土特产”看似普通,却能够作出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事关乡村振兴大计。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维观念,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在深耕品质,做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市场,多措并举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摊位,进入百姓餐盘,把遍布在各地的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变成人尽皆知的“流量货”“明星货”,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