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时你停,闲时我停;资源共享,一举多赢。南京打开机关事业单位和融合管理示范小区大门,为市民“抠”出数万个共享车位的做法,近日受到央视点赞。稍早前,人民日报也刊发报道,肯定了我省苏州等地的类似举措。共享车位之举,彰显城市治理中的融合思维,以融合思维办好民生实事,值得各地继续深入探索。
“墙,推倒了就是桥。”城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融合思维的要义,就在于打破彼此界限、推动交流互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方共赢。实践中,越是在资源稀缺、供给紧张的区域,“拆墙”和“筑桥”的需求往往越高,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融通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充分可能和有利条件。多地推出的共享车位、潮汐车位,从一开始就与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相结合,居民只需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精准查询、预约泊位等一系列操作,切身感受到融合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以融合思维推动公共资源向公众开放,减少资源闲置或低效利用造成的浪费已是大势所趋。城市治理的一大要务,就是借助技术进步、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推动资源融合共享进一步走向真融、深融、广融。所谓“真融”,就是指参与开放资源的主体要诚心诚意、重信守诺,一旦答应开放共享就认真落实、落细;所谓“深融”,就是要在前期开放共享的基础上,从方便市民参与使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不断对相关政策举措加以优化、完善;所谓“广融”,就是要因应发展之需、百姓之盼,不断拓展开放共享的范围和领域,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便利。
推动资源共享,持续推动真融、深融、广融更显重要。受疫情和其他因素影响,近几年一些地方的资源开放和共享步伐变慢,少数领域的开放共享事实上处于停滞状态。比如此前许多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已经形成气候,周边居民根据自身需要可以随时或者预约进入高校体育场馆锻炼身体,可以“蹭”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或讲座,也可以走进校园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等。不少公办中小学校园体育设施也已有限向周边居民开放。而今,这些颇受市民欢迎的开放共享举措,亟待重启。
现代化城市需要现代化治理,需要从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手段和完善治理体系几个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向市民开放,当不止于共享车位、共享校园,不止于一时新奇、一地便利,应当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便利程度。在这方面,我们要不断拆除“观念之墙”、筑牢“技术之桥”,让公共资源更好地惠及市民百姓。(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