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00元的4盘海鲜,到20元6根的油泼面,再到58元不见荤腥的烩菜……这段时间,旅游景区周边商家宰客的话题在网络上挥之不去。如何严惩景区宰客害群之马,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春节前后,旅游业迎来了久违的人气。人们南下北上、东奔西走,海滨游、冰雪游、乡村游等火爆场景让商家感到惊喜。但个别商家抱着“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的陈旧思维,高高举起宰客的“刀”,无疑严重伤害了游客的感情,令旅游体验感大打折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的评价很快迅速扩散,不仅是当事游客会缩短行程、压低预算,更多的游客也会望而却步,在游客利益受损的同时,商家也会失去客源。
“一粒老鼠屎,坏了满缸酱。”看似偶然的宰客事件,伤害的不仅是游客、商家,而是整个景区,甚至是一座城市。游客也许无法记住他们入住的旅馆、就餐的饭店,但却记住了遭遇宰客的景点、景区,记住了有过不适体验的城市。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一个商户的贪欲就能让景区招牌蒙尘,让整座城市名誉受损,而且这种印象一旦被标签化,可能努力好多年都难以弥补。
不断爆出的景区宰客事件对整个旅游行业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旅游行业是疫情后率先复苏的产业,对于恢复人们的消费信心,提振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宰客则是整个经济复苏旋律中极不和谐的音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春节期间,消费者的吐槽点主要集中于文化娱乐、餐饮消费、景区旅游3个方面,个别景区非法宰客的乱象,已经引起了文旅部门的注意,并将加强管理和整治力度。希望有关部门对景区周边消费宰客、强制消费等行为进行集中打击,严惩害群之马,促进旅游及周边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胡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