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2022年11月5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有效改善了湿地脆弱和退化的生态状况,特别是一些重要湿地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调节区域气候、维持清洁淡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湿地保护和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保护湿地,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目前,我国国内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湿地植物2258种、湿地鸟类260种。同时,我国还形成了湖泊、沼泽和滨海等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技术模式。多年来检测和评估结果表明,这些重要湿地水质呈向好趋势发展,生物多样性丰度进一步提高,总体发展态势保持稳定,湿地保护为维护国家淡水安全、气候安全和生物安全作出了贡献。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也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的新阶段。
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构成了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在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彰显中国保护湿地的决心,也必能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中国贡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开篇即以湿地起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湿地的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呵护“地球之肾”,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山河,我们就能守护好世界的未来,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陈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