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紫金e评:布局文物科技创新,让中华文脉永续流传
2022-04-10 13:1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会商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共同研究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守护并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目前,我国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建制化的跨学科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切实带动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完善人才培养,夯实文物事业发展基础。人才是文物工作的支撑。只有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文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更好延续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此,我们要梳理文物领域学科框架,加强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建设,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建设一批一流考古学专业,大力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等职业教育专业。同时,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文物鉴定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等专项,着力构建高层次文物人才、急需领域人才、文物技能人才等相结合的多层次文物人才体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激励、奖励、评价、收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发文物人才创新活力,既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推动技术革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明显。为此,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文物资源数字化平台,为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和联合攻关提供丰富数字资源,不断拓展文物价值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3D、VR、AR等,创造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场景,为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者提供新的实践场域和研学手段,帮助实现直观理解不同类型遗迹、遗物的特征,提升挖掘阐发文物内涵和价值的能力,使科技考古、科技应用能够更普遍、更有成效,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科技支撑,为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力、赋能、赋彩。

发挥文物精神,提供更多健康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从文物、文化、文明中感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自豪感,是“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对于人们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艺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此,文物研究不能满足于精美物件的艺术性以及其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而要充分挖掘文物包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让人们更加了解文物、亲近文物,只有让文物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组成部分,文物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体现,文物才能够真正“活起来”。

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到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文物事业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余阳)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