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上浏览来自其他APP的信息时,不少人常遇“下载APP才能阅读全文”的拦路虎,有的链接频繁提示用户下载应用,且无“取消”选项,下载后还会索要用户录音、通讯录、位置等个人权限。近日,针对这类诱导、强制要求下载APP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督促相关互联网企业进行整改。这不仅是对各类APP不当引导下载的指导和规范,更是保护广大用户权益的应有之义。
一般,用户下载某款APP,是出于对其功能的认可,并自愿为之贡献一定的流量。如今,为了看一个链接的内容,要求用户下载一款APP,商家颇有“捆绑营销”之嫌,“强卖”意味更是呼之欲出。另外,个别APP的网址链接频繁弹出的下载提示且难以找到“拒绝”选项也让人不堪其扰,遭到广大用户抵触也是理所当然,因为,这与各大应用软件一直标榜的“用户体验至上”背道而驰。
于情而言,“不下载就不给看”妨碍了用户使用网页浏览信息,扰了用户安宁;于法而言,诱导下载、强制下载以及恶意索取用户权限,侵犯了用户个人隐私权。对于这类违法行为,唯有及早介入才能及时止损。如果不制止,接下来这些非法APP就会变本加厉,过度索权,收集更多用户个人信息,最终可能用于获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用户权益。
从另一方面来看,“不下载就不给看”与屏蔽网址链接极为相似。在这一“门槛”下,各家平台自成“孤岛”,建起一堵堵数字高墙,唯有用户向强制下载妥协、以隐私与其交换方能破墙而出。久而久之,建立在用户面前的“墙”越来越厚,人们在浏览网页时也成为了“行走的数据”。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访问悖论,显然不是公众所期待的大数据时代。
一直以来,诱导下载、强制下载、屏蔽网址链接就像难以治愈的“顽疾”,屡禁不止。去年7月份工信部就开展了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就包括整治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今年2月,工信部还通报指出2022年第1批107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存在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问题。近日,工信部再次发文明确指出,在用户浏览页面内容时,未经用户同意或主动选择,不得自动或强制下载APP,并强调不得以折叠显示、主动弹窗、频繁提示、降低体验等方式强迫、误导用户下载、打开APP,或跳转至应用商店,影响用户正常浏览信息。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清朗网络环境也不能一蹴而就,但面对屡禁屡犯的APP权限“越界”,相关监管执法部门是时候重拳出击了。有法可依方能刹住违规的“手”,期待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关立法,进一步明确诱导下载、强制下载和非法获取用户信息的评判标准,严格监督各互联网应用平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身行为。(苑青青)